健康資訊

騎車是“黃金運動” 專家教你騎行健身的訣竅

初練不必趴著, 也別圖快圖遠

受訪專家:國家自行車隊教練員、博士 李衛 特約 王健

騎行被稱為“黃金有氧運動”, 能加強人體心肺功能, 提高下肢肌肉力量, 還能減壓。 但騎行不同於一般的騎自行車上下班, 需要掌握正確的方式和方法, 否則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本期, 國家自行車隊教練員李衛博士會告訴你騎行健身的訣竅。

不用追求高檔車。 從健身的角度說, 山地車、公路自行車都是理想選擇, 且各有優勢。 山地車不容易紮胎, 車子較重、騎著穩當, 還可減震, 面對山路等複雜路面效果會好一些;公路自行車騎著輕便,

適合日常鍛煉。 有些人買車動輒好幾萬, 認為貴的就是好的, 這是一個誤區。 對於普通騎行愛好者, 一般的車完全可以達到健身效果。

調車有講究。 屁股高、身體前趴是標準騎姿, 這種姿勢能減少迎風橫截面積, 削減風阻, 提升騎行速度, 是專業運動員或業餘愛好者的常用姿勢。 但對普通鍛煉者來說, 實際操作會有一定難度, 適應性也較差, 可在逐漸適應的基礎上效仿, 但不可過於強求。 建議參考以下3點調整車座高度及角度, 達到舒適騎行:1.端坐在車座上, 把曲柄與車架斜梁放在一條線上, 腳跟放到腳踏上, 以腿剛好能伸直為宜, 這樣可保證騎車時不會過分屈膝或踮腳, 且有利於發力。 2.騎行時前腳掌拇指球處正好能踩到腳踏軸上。

3.靜止時, 曲柄放在水準位置, 腳踩在腳蹬上, 膝關節應與腳踏軸在一條垂線上。

裝備要充足。 戶外騎行有一定危險性, 尤其是長途騎行, 保護裝備必不可少。 建議騎行時佩戴頭盔、手套等, 長途騎行最好隨車攜帶氣筒、備用車胎、水壺等物品。 同時, 戶外騎行最好結伴而行, 相互照顧。 騎行過程中要遵守交通法規, 不可爭強好勝, 注意安全和路況, 長距離下坡要減速。

速度參考心率值。 年齡、運動史、性別都是影響運動強度的關鍵因素, 加上每個人的體質差異較大, 騎行速度沒有統一標準。 一般情況下, 建議以心率劃分強度, 即用220減去年齡, 得出的數字就是最大心率值。 對於普通騎行愛好者, 鍛煉中心率值達到最大心率的60%就可以了,

隨著水準的提高可以逐漸提高至80%。

時長要因人而異。 騎行健身的人, 要根據自身體質情況確定騎車頻率和時長, 切不可盲目追求距離。 一般情況下, 每週2~3次或週末進行一次長時間的騎行都可以, 騎行時間可參照心率強度, 也可以參考騎行結束後, 第二天清晨的身體反應來判斷, 原則上是以第二天不感到非常疲勞為標準。

注意熱身和放鬆。 熱身能讓身體更快地進入狀態, 避免突然發力導致的肌肉、軟骨、肌腱等組織損傷。 運動後還要及時緩和放鬆, 否則長時間運動會造成乳酸堆積, 帶來肌肉酸痛感和僵硬。 放鬆方法很簡單, 在車上就能完成, 比如計畫騎行兩小時, 可在前後各20分鐘都以慢騎為主。

也可在此基礎上, 做一些拉伸運動、原地踏步、弓步拉腿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