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銅錢菜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Dà Tónɡ Qián Cài
【英文名】all grass of chinese pennywort
【別名】中華天胡荽、地彈花、銅錢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中華天胡荽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drocotyle chinensis(Dunn) Craib [H.jauanica Thunb. Var. chinensis Dunn ex Shan et S.L.Liou]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
【原形態】多年生匍匐草本, 高8-30cm。 除托葉、花柄無毛外, 其餘部位均疏或密被反曲的柔毛, 毛白色或紫色, 有時葉背面有具紫色疣基的毛。 葉片質薄, 圓腎形, 長2.5-7cm, 寬3-8cm, 表面深綠色, 背面淡綠以, 掌狀5-7汪裂;裂片闊卵形或近三角形, 邊緣不規則的鋸齒, 基部心形;托葉膜質, 闊卵形。 傘形花序單生於節上, 依生或與葉對生;小傘形花序有花25-50, 花柄長2-7mm;小總苞片膜質, 卵狀披針形, 長1.2-1.8mm, 頂端尖, 邊緣略呈撕裂狀;花白色;花瓣卵圓形, 膜質, 長1-1.2mm, 有淡黃色至紫褐色腺點。 果實近圓形, 兩側扁壓, 基部心形或截形, 長1.3-2mm, 寬1.5-2.1mm, 側面三棱明顯隆起, 黃色或紫紅色。 藥果期5-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 60-2900m的河溝邊及陰濕路旁草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湖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多皺縮, 不規則形, 莖細小而彎曲, 莖節著生多數鬚根。 葉片薄, 多皺縮, 完整葉呈圓腎形, 長2.5-7cm, 寬3-8cm, 表面綠褐色, 5-7掌狀淺裂;列片闊卵形或近三角形, 邊級有不規則的銳鋸齒或印齒, 基部心形, 葉柄長4-23cm。 莖、葉均被疏或密而反曲的柔毛。 氣微, 味淡。
【化學成份】全草含β-胡蘿蔔素(β-carotene)[1]。
【性味】味辛;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利濕解毒。 主脘腹痛;肝炎;黃疸;小便不利;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3-9g。 外用:適量, 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