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濕氣嗎?正確瞭解它才是養生之道
濕氣到底是什麼
“濕”與疾病相關, 作為描述病因病機的詞彙, 脫離疾病孤立地談濕是沒有意義的。 正常人沒有病, 單純談“濕”有何意義?有些人因為脾虛、工作環境等原因, 容易生濕或受濕邪入侵, 這是一種體質。 體質只說明生濕的可能性大, 在未病前也不是真的有濕。
“濕氣”不是規範的中醫詞彙, 是“濕”的口語化表達, “濕”與“濕氣”本質上是一個概念。 “濕”邪作為中醫的病因之一, 有以下4個特點:
①濕性重濁:“重”, 即沉重、重著之意。 濕邪侵犯人體可使人體出現沉重、重著的症狀, 如身體困乏、肢體沉重、肛門墜脹等。 “濁”, 即渾濁、穢濁不清之意。 濕邪為病, 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質具有穢濁不清的特點, 如黏液便、小便混濁、白帶等。
②濕性黏滯:黏, 黏膩;滯, 停滯。 濕邪致病具有粘膩、停滯的特點,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症狀的黏滯性, 如濕滯大腸, 大便粘膩不爽;二是病程的纏綿性,
③濕性類水, 水性趨下, 故濕邪為病易侵犯人體的下部。 人體下部的疾病多有濕邪為病的特點, 如白帶病、肛竇炎、前列腺炎等。
④濕邪易阻遏氣機, 從而損傷機體的陽氣。
因此, 當人們患病時出現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腔粘膩、口渴卻不想飲水等症狀, 中醫認為這些症狀的性質特點符合“濕”的特點, 就認為其病因與濕邪有關或者有濕邪形成、留滯於體內了。
如果生病時, 有傷於霧露, 或汗出沾衣, 或水中作業, 或涉水淋雨, 或居於潮濕之處等因素存在, 中醫就認為是外濕。 如果沒有這些外部因素, 就可能是因為脾虛、肺腎不足導致水濕代謝障礙而發病, 這種病因或疾病屬性就是內濕。 所以說, 濕既可以作為一種病因, 也可以是一種病理產物。
這些原因會帶來濕氣
1、外來濕氣影響
外濕致病, 多因患者傷于霧露, 或汗出沾衣,
外濕侵襲人體, 還常兼有風、寒、暑、熱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機特性, 臨床上也常以此作出病因或病性診斷, 以為治療依據, 如寒濕相兼、風濕相兼、濕熱相兼, 或風寒濕三者相兼等。
2、內在濕氣影響
內濕可因外濕侵入人體, 影響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 稱為濕困脾土。 也可因飲食不當、勞倦思慮等原因損傷脾臟, 或因腎陽衰弱引致脾陽不振而形成。 因脾主運化, 與人體內水液的代謝和輸布密切相關, 脾臟虛損, 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則人體內水液聚而成濕, 甚至積而成水。
內濕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 精神困倦,
上一篇:每天早晚拍拍手 養生防病不用愁 下一篇:沒有了 標籤閱讀:祛濕濕氣重濕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