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不適要學會防微杜漸
頸部不適要防微杜漸
快節奏的生活常常讓人顧此失彼, 忽略過度勞累引起的一時不適, 經年累月, 待到病情加重, 難以忍受時才會意識到必須去找醫生聊聊了。 殊不知, 在最初感覺不適之時就該引起重視, 防微杜漸, 向醫生諮詢並尋求幫助, 將可能出現的大病遏止在萌芽階段。
正常情況下, 人的頸椎骨呈弓形排列, 有其正常的生理彎曲;而慢性勞損、年齡增加或外傷導致頸椎變直甚至形成反弓狀態後, 若經年累月無法恢復, 便形成了頸椎病。 出門坐車, 上班看電腦, 下班看電視, 小孩成天玩電子遊戲,
最大的危害不是疼痛, 而是併發症
頸椎本身處於整個脊柱的最上端, 不但支撐著頭部, 還保護著脊髓, 是調節內臟、血管和腺體功能的植物神經必經之路, 也直接影響著胸椎、腰椎等, 並可引起身體其他器官的病變。
頸椎病最嚴重的危害不是頸肩疼痛, 而是併發症。 臨床上, 嚴重的頸椎病多無明顯的頸肩痛, 甚至頸肩部會毫無感覺症狀, 其突出的表現為運動麻痹, 併發吞咽障礙、視力障礙、血壓異常、冠心病、心律失常、胸部疼痛、猝倒、眩暈甚至下肢癱瘓等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 手麻、肩背部酸痛等往往是頸椎病的前期表現, 一旦出現脖子酸脹不適、頸部轉動僵硬或肩頸疼痛、上肢發麻、手指無力等現象, 切不可小視, 一定要及時就醫。
胃痛頭痛久治不愈需排查頸椎問題
頸椎病極易和其他疾病混淆, 誤診率很高。 如長期伏案工作的上班族胃部不適、噁心嘔吐等, 當作胃病治療卻沒有明顯效果, 很可能是頸椎病在作怪;頸椎壓迫了四肢的運動或感覺神經, 會造成四肢不能自主或有麻木感, 極易誤診為腦中風;頸椎壓迫椎動脈使大腦和內耳缺血, 出現頭暈目眩、噁心嘔吐、胸口發悶等症狀, 極易誤診為冠心病、腦瘤或顱內高壓等。
40歲以上的患者如出現慢性或一過性頭暈頭痛、耳鳴耳聾、噁心嘔吐、胃痛胸悶、視物不清、語言含糊、吞咽困難、四肢無力麻木等症狀, 但又查不出明顯的器質性病變, 建議最好排查一下頸椎的問題。
“兩不一動”九成患者可康復
常有人問:“為何我整天什麼事都不幹也得了頸椎病?”其實, 正是這種長時間的不動使得神經肌肉緊張疲勞, 進而導致頸椎病。 所以, 防治頸椎病不能期望“無為而治”, 必須動起來。
師彬主任指出, 目前九成以上的頸椎病患者都可通過保守治療輔以正確的鍛煉方法實現康復。 但在頸椎病急性發作期, 則宜局部休息, 不宜增加運動刺激。 如果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要局部限制運動,
防治頸椎病關鍵是要做到“兩不一動”, “兩不”就是不要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 不要受風寒;“一動”就是要經常活動, 加強頸背部肌肉的鍛煉是防治頸椎病的重要措施。 久坐的上班族切記不要總保持一種坐姿, 要經常變換一下姿勢, 或每隔1小時左右就站起來活動活動, 如聳肩、擴胸、抬頭等, 都能加速血液迴圈, 確保身體的經絡暢通。 活動時幅度不宜過大, 頻率可慢些。
另外, 患者還可以到醫院進行推拿治療。 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推拿治療, 能夠促進局部血液迴圈, 緩解肌肉痙攣, 軟化粘連瘢痕, 解除小關節嵌頓和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