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如何讓寶寶喝中藥 看看這些妙招

讓寶寶乖乖喝中藥的秘訣

1、薑可止吐

如果劑量不大、加糖等方法還不能讓寶寶喝下中藥的話, 生薑可來幫忙。 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薑擦塗患兒舌面,

因為生薑具有止嘔的作用。 另外, 喂藥應在兩餐之間, 這樣即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 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 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 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

2、意煎藥量

藥只要喝夠量就行了, 多喝對病情也沒多大幫助。 一般來講, 1歲以下的寶寶, 每天服用的中藥最好不要超過20毫升, 並且服用時不計次數, 以頻服為主, 一天只要大致均勻地把藥喝完即可;1~3歲的寶寶可煎至約40毫升, 分3次服用;3~6歲的“小傢伙兒”們相對就聽話一點了, 可將中藥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歲以後家長就省心多了, 分兩次服用即可。

3、糖分熱證寒證

給寶寶喂藥常常讓許多年輕媽媽手忙腳亂, 有位媽媽說“每次給寶寶喂中藥時都吐出來了, 還哇哇哭半天, 讓我心疼得都跟著掉淚, 如果中藥是甜的就好了”。 其實, 中藥加糖也是有竅門的, 有小便黃、面赤、身熱、便秘等症狀的患兒多為熱證, 藥物中最好不加糖。 由於紅糖味甘易生濕, 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膩的濕熱患兒更不能加。 患有寒證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 但白糖性寒, 服之易加重病情, 也不要加。

4、濃煎”很重要

兒童服中藥要以“濃煎”為主。 注意, “濃煎”可不等於“久煎”, 因為久煎可能會造成部分中藥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 例如, 小兒感冒用的中藥多為解表類藥, 藥味芳香易揮發, 久煎易失去解表療效。 濃煎方法為:將中藥浸泡30分鐘,

然後用武火煎沸後改為文火, 持續15分鐘即可。 然後將藥汁倒出並根據兒童的年齡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經驗的家長能直接煎出合適用量最好)。

越小的寶寶其實越好喂藥

這是因為越小的寶寶, 其味覺發育尚未完善, 寶寶打從心底對味道的認識沒有甜與苦得分別, 因此, 只要家長願意以治好寶寶的病為最高出發點, 耐心喂藥, 那麼沒有寶寶是難喂藥的!

寶寶之所以覺得“苦”,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家長在喂藥的時候將自身認為“藥好苦”的情緒帶給了寶寶, 寶寶接收了這樣的情緒, 就以哭鬧、拒喝藥來表現, 可實際上寶寶還著實不清楚甜與苦得區別呢!

因此, 給寶寶喂藥的第一步,

就是把喝藥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治好病為首重, 不要添加家長個人覺得“藥好苦”的情緒, 不要覺得寶寶正在“喝苦藥”, 而是想著寶寶正在喝“能治病”的藥才是!

再來, 是針對大一點的寶寶, 已經對中藥的藥味有抵觸心理了, 這樣的話, 就要採取另一種喂藥辦法!

比如, 在主診醫師的同意之下, 可以在寶寶喝中藥前給寶寶一小塊冰糖, 或者只是舔一口, 讓寶寶口腔裡充滿了甜的感覺, 然後, 讓寶寶一次性的將中藥湯喝完, 喝完後立刻再讓寶寶吃一小塊冰糖或者舔一口冰糖即可, 這樣寶寶還感覺不到中藥味的時候, 嘴裡又都是甜甜的感覺了。

由於中藥是液體, 寶寶剛喝完藥後, 胃裡就開始了消化吸收的過程, 因此, 喝中藥時,

建議與飲食物分開半小時以上, 避免一過性的加重脾胃負擔, 反而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