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常識

健康常識

吃菌喪命,這六種野生菌一定別沾

這個季節, 是菌子狂生的季節, 美味總讓人垂涎欲滴欲罷不能, 但是近年來發生的食用毒菌中毒不治身亡的資料一路飆升。 這些菌子當中, 很大一部分是不能食用的, 小編把最常見的6種堅決不能吃的菌子發給大家, 請大家在採摘購買時一定要注意再注意。

1.小豹斑毒傘

也就是我經常說的滿天星。 一般來說, 毒菌的顏色比較鮮豔, 有疣, 毒菌的帽子上會有疙瘩, 還有的有紅斑、溝托、溝裂, 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環, 一般的毒菌摘斷以後會有漿汁流出來, 味道刺鼻。

2.小白菌

形似銀杏樹葉, 但約小一些, 最長可超過5cm, 寬超過3cm。 新鮮時為白色, 脆弱易裂, 採摘後不久就慢慢變成肉色。 常簇狀生長在枯木之上, 於每年7~8月的雨後放晴之時生長最為旺盛。

3.錐鱗白鵝膏菌

白色。 菌蓋直徑6-15cm, 半球形至近平展, 有角錐狀鱗片, 中部鱗片稍多, 易脫落。 幼時邊緣向內捲曲。 濕潤時表面稍黏。 菌肉白色, 中部較厚, 傷處不變色, 菌褶白色。 後期稍帶黃色, 不等長, 較寬, 稍密, 邊緣似粉狀。

4.鱗柄白毒鵝膏菌

實體中等大,

純白色。 菌蓋邊緣無條紋, 中部凸起略帶黃色, 直徑6-15cm。 菌肉白色, 遇KOH變金黃色。 菌褶白色, 離生, 較密, 不等長。 菌柄有顯著的纖毛狀鱗片, 細長圓柱形, 長8-14cm, 粗1-1.2cm, 基部膨大呈球形。 菌托較厚呈苞狀。 菌環生柄之上部或頂部。 孢子無色, 光滑, 近球形, 糊性反應。

5.苦馬肝菌

形態特徵 子實體較大。 菌蓋褐色為主, 直徑3-15cm, 扁半球形, 後平展, 豆沙色、淺褐、朽葉色或灰紫褐色, 幼時具絨毛, 老後近光滑。 菌肉白色, 傷變不明顯, 味很苦。 菌管層近凹生。 管口之間不易分離。 菌柄較粗壯, 基部略膨大, 上部色淺, 下部深褐色, 有明顯或不很明顯的網紋, 內部實心, 長3-10cm, 粗1.5-2cm。 孢子印肉粉色。

6.粉紅鵝膏菌

部分菌子小編暫時沒找到文字介紹, 但親們一定要記住上面的野生菌的形狀, 這些野生菌別吃!會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