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泥鰍滑液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泥鰍滑液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Ní Qiū Huá Yè

【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mucus

【來源】

藥材基源:為鰍科動物泥鰍、花鰍和大鱗泥鰍身上刮取的粘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Gantor)2.Cobitis taenis Linnaeus3.Misgurnus miolepis (Gunther)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 捕後, 用清水養殖, 用時刮下其身上的粘液, 鮮用。

【原形態】

1.泥鰍, 體細長, 前段略呈圓筒形。 後部側扁, 腹部圓, 頭小。 口小、下位, 馬蹄形。 眼小, 無眼下刺。 須5對。 鱗極細小, 圓形, 埋于皮下。 側線鱗116-170, 背鰭2, 7, 臀鰭2, 5-6。 體背部及兩側灰黑色, 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 頭部和各鰭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 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 尾柄基部有一明顯的黑斑。

其他各鰭灰白色。

2.花鰍, 體長4-12cm, 為體高的6-7倍, 為頭長的4-6倍, 頭很側扁。 眼間隔狹窄。 吻頗長, 眼小, 側位而高, 有小而直立兩叉須。 鼻孔近於眼, 背鰭無硬棘, 始點為腹鰭前上方, 胸鰭不達腹鰭, 腹鰭不達臀鰭。 尾鰭圓形。 側線完全。 鱗很小。 背部及體側各有較大黑斑點一行, 另有三行小點於體側上部, 尾鰭上方有一明顯黑點, 背、尾鰭有幾條黑斑, 頭上有許多小黑點, 有條黑紋由吻達眼。

3.大鱗泥鰍, 體長而側扁。 體長為體高的5-6.2倍, 為頭長的4.7-6.2倍。 頭長為吻長的2.1-2.8倍, 為眼徑的4.1-8.1倍, 口亞下位。 須5對, 最長1對口須末端達鰓蓋骨後緣。 鱗埋于皮下, 側線鱗102-107。 背鰭2, 6, 不具硬刺。 臀鰭2, 5。 尾柄較高, 具明顯的皮褶棱。 胸鰭距腹鰭很遠。 尾鰭圓。 肛門位臀鰭起點前。 背部及體側上半部灰黑色,

側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 背鰭、尾鰭具黑色小點。 其他各鰭灰白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喜棲于靜水的底層, 常出沒於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底層富有植物碎屑的遊泥表層, 對環境適應力強, 天氣悶熱時浮出水面呼吸, 水乾涸則鑽入泥土中一般2冬雌性成熟。 6-7月產卵。 雜食性。

2.喜居於泥底水質較肥的淺靜水中, 以高等植物葉片為食。 分佈于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江蘇、福建等地。

3.分佈于我國長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屬湖泊、水體之中。

資源分佈:1.我國除西部高原外, 其他各地均有分佈。

2.舂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江蘇、福建等地。

3.分佈于我國長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屬湖泊、水體之中。

【性味】辛;寒

【歸經】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解毒消腫。 主小便不通;熱淋;癰疽;丹毒;疔腫;腮腺炎;中耳炎;燒傷;漆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塗搽;或滴耳。 內服:沖, 適量。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