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有什麼來歷?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西元前340年, 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 面臨亡國之痛, 於五月五日, 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 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 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 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 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 以後可用艾葉包住, 將五色絲線捆好, 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 於是, 人們便以菰葉裹黍, 做成角黍, 世代相傳, 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 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 龍顏大喜, 讚不絕口, 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 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
因為粽子諧音中子, 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 九子彩縷紮重重, 青菰褪盡雲膚白, 笑說廚娘藕複松。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 品種各異, 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 主要有甜、鹹兩種。 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 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 但以豬肉粽較多。
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
精彩推薦:睡前小習慣 延緩衰老15年 讓你定格20歲的7大水果
揭秘 哪些水果有人為造毒 夏季不能多吃的6大水果
哪些雞蛋是不能吃的? 一根香蕉的10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