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立春吃什麼,春盤春餅吃起來

立春也就是春季的開始, 立春也有很多飲食習俗, 這在北方是最明顯的, 很多地方都有吃春捲和春盤的習俗,  現在這些習俗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但是立春的飲食文化永遠不會變。

春餅吃起來" alt="立春吃什麼, 春盤春餅吃起來" />

一、吃春盤

自唐朝起, 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 如南宋後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 都人做春餅、生菜, 號‘春盤’。 ”春盤一詞也屢見於唐代的詩詞作品中, 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 早去及春盤。 ”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 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 如“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 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游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別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

到了清代, 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載:“新春日獻辛盤。 雖士庶之家, 亦必割雞豚, 炊面餅, 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 沖和合菜皮, 兼生食水紅蘿蔔, 名曰‘咬春’。 ”

據考證, 春盤實際上是由魏晉時期的五辛盤發展演變而來。

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引西晉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 正元日五熏煉形。 ”南朝詩人庾信的《歲盡應令詩》中也有“聊開柏葉酒, 試奠五辛盤”這樣的句子。 所謂五辛即五種辛味蔬菜,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 雜合食之, 取迎新之義, 謂之‘五辛盤’, 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 ”其實, 古時人們吃五辛盤不僅僅如李時珍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取迎新之義”, 同時也是了為了散發五臟之氣、健身防疫。 按照現代科學觀點, 春節之際, 寒盡春來, 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 用五辛來疏通髒氣, 發散表汗, 對於預防時疫流感, 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 到了唐宋時期, 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
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 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 並名之曰“春盤”。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 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 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 也可酌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 因人而異, 隨意搭配。

二、吃春捲

春捲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 這種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 其具體製作方法為:麵粉和成漿狀, 放些許在平鍋底, 用文火燒, 時時旋轉平鍋, 製成薄如蟬翼的春捲皮, 然後包餡, 卷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 兩頭以麵糊粘住, 以浮油煎至外焦裡嫩、色香味俱佳。 春捲皮一般用麥面, 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 至於餡料則分南北兩派, 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 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捲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 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捲"和"子母春捲"這兩種春捲。 到了明清時期, 春捲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

時至今日, 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捲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 現在人們吃春捲已不再局限于立春日了, 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 但是, 春捲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嘗春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 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是, 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 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 現在, 人們更多地用吃麵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捲, 來迎接春天的到來, 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