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顆針
小三顆針, 中草藥名稱。 為小檗科綠色植物芙蓉小檗Berberis wilsonae Hemsl.et Wils.的根。 遍布于甘肅省、湖北省、四川、貴州省、云南省等地。 具備清熱解毒化濕, 祛火祛毒之作用。 常見于寒濕瀉痢, 黃疸, 風熱咳嗽, 目赤腫痛, 小兒口瘡, 熱毒癰瘡。
別稱
小黃芩、三爪黃芩、小黃芩刺、酸咪咪、刺黃芩、土黃連、耗子子刺、小雞腳黃刺
當藥位置
根。
茯苓功效
味道微苦, 寒性。
歸經
歸心、肺、小腸經。
作用
清熱解毒化濕, 祛火祛毒。
主冶
用以寒濕瀉痢, 黃疸, 風熱咳嗽, 目赤腫痛, 小兒口瘡, 熱毒癰瘡。
有關搭配
1、治急性腸炎、痢疾:小三顆針、地瓜藤尖各12g, 水煎服。
2、治亞急性結膜炎:小三顆針、車前草、白菊花各12g, 煎水清洗。
3、治瘡癰:小三顆針、金銀花茶、枯梗各9g, 甘草3g, 水煎服。 (1-3方源于《本草圖典》)
使用方法使用量
口服:煎湯, 3-9g。 外敷:適當, 煎水珠眼;或研粉敷。
收集生產加工
全年平均可採收, 清洗, 切成片, 晾干。
形狀特點
半常綠植物, 高約1米。 枝常弓彎, 老枝灰棕色, 幼枝深紅色, 具棱, 散生灰黑色疣點;莖刺沉細, 三分岔, 長1-2公分, 淺黃色或淡暗紫色, 有時候單一缺乏如。 葉革質, 倒卵形或倒卵狀匙形或倒披針形, 長6-25mm, 寬2-6mm, 頂端圓鈍或近急尖, 有時候短尖, 尖部契形, 上邊暗淺綠色, 網脈顯著, 反面深灰色,
生長發育自然環境
生在海拔高度2000-3500的大山地區, 常一片生長發育。 遍布于甘肅省、湖北省、四川、貴州省、云南省等地。
中藥材特性
呈類圓柱型, 稍彎折, 有極少數發枝, 長度大小不一。 表層深褐色, 有細皺褶, 栓皮易脫落。 質硬實, 不一斷裂。 橫斷面化學纖維性, 鮮淡黃色, 有略似放射形紋路;髓小。 氣微, 味道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