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蒟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Shí Jǔ
【別名】石南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椒科植物毛山蒟的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 martinii C.DC.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摘,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毛山蒟 攀援藤本。 枝有縱棱, 常被微硬毛, 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紙質, 卵狀披針形或狹橢圓形, 長5-14cm, 寬2-5cm, 基部稍不等, 下麵有微硬毛, 葉脈7條, 最上1對離基1-1.5cm從中脈發出, 其餘5條基出。 花單性異株, 無花被, 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通常比葉長, 可達葉片的2倍, 總花梗長為葉柄的2.5-3倍, 雄花苞片圓形, 近無柄, 直徑1-1.2mm, 雄蕊3枚, 花藥腎形, 比花絲略短;雌花序長1.5-3cm, 果期延長可達6cm, 雌花苞片柄於果期不延長,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密林或疏林中溪澗邊, 常攀援於樹上或岩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莖枝扁圓柱形, 表面黑褐色, 有縱棱, 常具稀疏硬毛, 節膨大, 生有不走根;質輕脆, 斷面黃白色, 木部有多數小孔, 中心有灰褐色的髓。 葉多皺縮, 青綠色, 展平後卵狀披針形或狹橢圓形, 長4-12cm, 寬1.5-4cm;葉背有稀疏毛茸, 葉脈7條, 最上1對離基從中脈發出;葉柄長1-2cm, 有硬毛, 具葉鞘。 有時可見花序軸帶毛的穗狀花序, 長度約為葉片的2倍。 氣香, 味辛辣。 以葉多、枝嫩、色青綠、氣味濃者為佳。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止咳;消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