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的孩子長不高 七個營養素一個也不能少
近日, 營養專家王興國接診了一個病例, “一位吃素的媽媽生了孩子之後, 帶著娃也吃素。 寶寶自斷奶後, 每天只吃米糊、土豆、番茄、茄子、胡蘿蔔以及小白菜等綠色蔬菜, 這期間既沒有喝奶, 也沒有吃米粉或雞蛋、肉、魚等輔食。 從9個月斷奶之後, 寶寶的體重就維持在18斤再沒有變過, 而且身高發育遲緩, 現在還不能行走, 牙出得也慢。 ”他在微博上發佈了這則病例, 引起眾多網友的轉發和評論。 這位母親的做法雖然比較極端, 但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一些父母不僅自己奉行嚴格的素食主義, 也“逼迫”孩子一起吃素。
七個營養素 一個也不能少
據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潘慧教授介紹, 在影響青少年生長發育的諸多因素中, 營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人的一生有三個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1歲以內;學齡前期(4-6歲);青春期(13-18歲左右)。 這三個時期都是人體發育期的迅速增長時期, 因此, 這些時期的營養供應就顯得非常重要, 而這個時期的營養匱乏必將影響一個人的最終身高。
所謂的營養, 潘慧教授解釋, “營”即為“謀求”, “養”即為“養生”。 營養是一個科學名詞, 指人體不斷從外界攝取食物, 經體內消化、吸收、新陳代謝來維持身體生長發育和各種生理功能、滿足自身生理需要的全過程。
“有這樣一句話:youre what you eat!食物就是我們, 我們也是食物。 是營養素將食物與我們的身體聯繫在了一起。 營養素蘊含在各類食物中, 又能為我所用, 最終轉化成人體的成分。 經典營養素的概念是:能促進生長發育、維持生理功能的物質, 營養素由七大成員組成, 即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糖)、脂肪、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維生素、膳食纖維以及水。 ”蛋白質是頭等重要的營養素, 堪稱生命的建築材料, 它與碳水化合物、脂肪並列為人體日常活動提供能量的三大營養物質。 礦物質、維生素在生長發育中同樣不可或缺, 膳食纖維則充當著人體清道夫, 水的重要性更不必說。
果蔬難果腹 穀薯類是提供能量的主力軍
通常情況下, 孩子們每天在四個方面消耗著能量。 一是基礎代謝:年齡越小相對能量需要越大。 嬰幼兒相對較高, 其基礎代謝所需能量約占總能量的53%-60%, 比成人約高出10%-15%;二是活動所需, 個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消瘦者按體重計算的需要量常較肥胖者多, 小男孩則常高於小女孩。 愛哭鬧、醒覺時間長、活動多的小兒此項能量需要可比安靜者高3-4倍;三是食物特殊動力作用, 是指攝食後機體對營養物質進行消化、吸收、代謝所消耗的部分能量;四為生長發育, 這一部分能量消耗為兒童所特有。
膳食能量攝入不足時, 兒童身體會自動產生一種“適應”, 降低基礎代謝率, 減少身體活動,
能量是生存之本, 其重要性無可替代。 一項關於兒童膳食營養與行為的研究顯示, 實驗期第1個月內自由進食, 蛋白質和能量均充足, 兒童表現十分活躍, 愛打球、騎車、午睡時間短。 第2個月維持同樣的蛋白質供給量, 但能量攝入量減少10%, 兒童仍維持同樣體重, 但打球、騎車時間減少, 午睡時間增加。 第3個月內將攝入熱能再減少10%, 為原來的80%, 則活動進一步減少, 生長停滯, 學習效率明顯下降, 對周圍環境的反應較遲鈍。
攝取食物的根本目的是補充能量, 能量攝取足夠, 則饑餓感消失, 食欲得到滿足。 食物可以粗略分為五大類八小類,
“對付”不愛吃飯的孩子
飯前不要太興奮
有些孩子似乎天生“仙風道骨”, 永遠對食物沒有興趣, 這樣的孩子往往也顯得比同齡人瘦弱, 身高差上一大截。
面對孩子不吃飯的問題, 潘慧教授表示, 家長首先要看一看孩子在飯前飯後的活動安排, 飯前不要讓他太興奮。
當孩子會受到疾病的困擾, 小到上感、發熱, 腹痛、腹瀉, 大到肺炎、紫癜, 甚至要住院治療, 也往往會有厭食、進食後嘔吐, 家長一方面擔心孩子營養匱乏如何恢復病體, 一方面又唯恐吃的不合適會加重病情。
潘慧教授強調, 當孩子生病的時候, 需要得到醫學營養照護, 需要吃適合病情的治療飲食, 比如低脂飲食、少渣飲食、低銅飲食、糖尿病飲食等等或是改變食物質地的飲食, 如清流食、流食或半流食。當孩子消化道症狀嚴重的時候,通常需要禁食,必要時可以採用腸外營養支援。 如清流食、流食或半流食。當孩子消化道症狀嚴重的時候,通常需要禁食,必要時可以採用腸外營養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