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溲疏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1.《唐本草》:溲疏形似空疏, 樹高丈許, 白皮。 其子八、九月熟, 色赤, 似枸杞子, 味苦, 必兩兩相並。 與空疏不同, 空疏一名楊櫨, 子為莢, 不似溲疏。

2.《本草會編》:按李當之但言溲疏子似枸把子, 不曾言樹相似。 馬志因其子相似, 遂謂樹亦相似, 以有刺無刺為別。 蘇頌又因巨骨、地骨之名疑其相類, 殊不知枸杞未嘗無刺, 但小則刺多, 大則刺少耳。 《本草》中異物同名甚多。 況一骨字之同耳, 以此為言

【拼音名】Sōu Shū

【英文名】Fruit of Scabrous Deutzia

【別名】巨骨、空木、卯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溲疏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utzia scabra Thunb.

採收和儲藏:7-10月採收果實,

曬乾。

【原形態】溲疏 落葉灌木, 高達3m。 小枝中空, 赤褐色, 幼時有星狀毛, 老時則光滑或呈薄片狀剝落, 芽具多數覆瓦狀鱗片, 無毛。 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 長5-12cm, 寬2-4cm, 先端尖以至鈍漸尖, 基部稍圓, 邊緣具小齒;上面疏被輻射線5條的星狀毛, 下面被少而密的6-12條輻射線的星狀毛, 但表面仍露出。 圓錐花序直立, 長3-10cm, 具星狀毛;萼杯狀, 有5齒, 齒三角形, 早落;花瓣5, 白色或外面有粉紅色斑點, 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 長約8mm, 外面有星狀毛;雄蕊10, 外輪雄蕊較花瓣稍短, 花絲頂端具2齒;子房下位, 花柱3, 離生。 蒴果近球形, 先端扁平, 徑4-5mm, 有多數細小種子。 花期5-6月, 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灌叢或栽培於庭園。

資源分佈:分佈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近球形, 直徑1-3mm。 表面深褐色, 具三淺溝, 及多數白色斑點, 疏生淺黃色柔毛或無毛。 頂端扁平, 具花萼脫落痕或殘基, 基部有果柄或果柄脫落痕, 果柄上有黃色柔毛, 外果皮較薄, 易破碎, 橫斷面可見3室, 每室充滿黑色種子, 種子腎形, 極小。 氣微, 味苦。

【化學成份】葉和花含黃酮類化合物:山柰酚-7-葡萄糖甙(kaempferol-7-glucoside), 山柰酚-3-鼠李糖-7-葡萄糖甙(kaempferol 3-rhamno-7-glucoside), 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 side), 槲皮素-3-鼠李糖-葡萄糖甙(quercetin-3-rhamnogluco side), 山柰酚-3-三葡萄糖甙(kaempferol-3-triglucoside), 山柰酚-3-葡萄果糖-鼠李糖-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rhamno glucoside)等;葉中尚含環烯醚萜類化合物:a, β-溲疏甙元(deutziogenin), a, β-卯花甙元(scabroge), 卯花甙(scabroside), 溲疏醇(deuziol)和卯花醇(scabrosideol)。

【性味】苦;辛;寒;小毒

【歸經】膀胱;腎;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 主發熱;小便不利;遺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或作丸。 外用:適量, 煎水洗。

【注意】本品有毒, 應慎服。

【附方】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 不孕絕產:梅核仁、辛夷各一升, 葛上亭長七枚, 澤蘭子五合, 溲疏二兩, 槁本一兩。 上六味, 末之, 蜜和丸, 先食, 服如大豆二丸, 日三, 不知稍增。 (《千金方》承澤丸)

【各家論述】

1.《本經》:主身皮膚中熱, 除邪氣, 止遺溺, 可作浴湯。

2.《別錄》:通利水道, 除胃中熱, 下氣。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