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韌帶鬆弛的症狀

大家都知道, 我們在運動的時候, 經常會出現韌帶拉傷的情況。 所以大家也都知道, 韌帶對於我們運動和行走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大家知道嗎,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還有這樣一種疾病——韌帶鬆弛症。 患有韌帶鬆弛症的話, 那麼影響患者的站立和行走。 那麼, 大家知道韌帶鬆弛的症狀嗎?

關節韌帶鬆弛或肌張力低症狀需要和下面的症狀相互鑒別。

(一)肌原性疾病

1.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組由遺傳因素所致的肌肉急性疾病, 表現為不同程度和分佈的骨骼肌進行性加重的無力和萎縮。 其肌張力減低與肌萎縮平行, 往往在肌萎縮部位伴有肌張力減低。 由於肌肉萎縮、力弱及肌張力減低, 臨床表現站立和步行時特殊姿態, 站立時腹部前凸與腰椎前彎, 行走時呈“鴨步”, 這是由於脊柱旁肌肉張力減低與萎縮, 臀肌受損骨盆固定不良引起。 前鋸的萎縮、力弱與張力減低,

站立與坐位時肩胛骨向上外方移位, 同時胸廓和脊柱分離, 呈翼狀肩, 檢查者能將手指深入至肩胛骨與胸骨之間, 系斜方肌、菱形肌肌張力減低所致。

2.肌病同樣於肌萎縮部伴有肌張力減低, 與肌萎縮呈平關係, 實驗室檢查有助於診斷, 如多發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見血清中CPK和免疫球蛋白增高, 尿中肌蛋白出現, 肌酸增加, 肌電圖可出現纖顫和插入活動增加。

(二)神經原性疾病

1.周圍神經病變:多發性神經炎的肌萎縮主要分佈於肢體的遠端, 與肌張力減低有平等關係。 由於肌張力減低腕關節、指與踝關節動幅增大, 呈過伸過屈的異常姿勢。 根據多發性神經炎的病因, 受損肌亦有選擇, 如酒精中毒性多發性神經炎, 脛骨前肌麻痹最明顯, 肌張力減低也最突出, 故往往表現為足下垂。

單神經病(mononeruopathy)主要由外傷、缺血、浸潤、物理性損傷等引起, 如上肢尺神經、正中神經損害明顯時, 上肢的屈肌群張力減低明顯, 上肢伸肌群(拮抗肌)張力佔優勢, 因而掌握背屈。 撓神經高位損傷時,

因肱三頭肌癱瘓和張力減低而出現肘關節不能伸直及垂腕征, 並因肱撓肌力弱和張力減低而使前臂在半旋前位不能屈曲肘關節。

2.後根後索病變:脊髓後根、後索病變時肌張力減低是突出症狀之一, 以脊髓旁(tabes dorsalis)為代表有靜止性肌張力減低, 同時也伴有姿勢性與運動性肌張力異常。 患者仰臥位時脛骨甚至可貼床面, 站立時膝關節部張力低, 不能保持膝關節固定而出現“反張膝”, 下肢肌張力低下較上肢明顯。

3.脊髓疾患 ①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mg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多見於40歲以後, 脊髓前角細胞(和腦幹運動神經核)及錐體束均受累, 因此有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害並存的特徵。 上肢有肌萎縮、無力、肌束顫動和腱反射亢進。 頸膨大的前角細胞嚴重損害時,

錐體束症狀被掩蓋, 此時上肢出現肌萎縮, 肌張力減退, 腱反射減低或消失, 被動運動肢體時動幅增大。 ②Charcot-Marie-Tooth氏病:早期在大腿下1/3以下出現肌萎縮, 晚期肌萎縮可擴展到上肢的前臂下1/3以下, 兩側對稱。 在肌萎縮部伴有肌張力減低。 ③急性脊髓前角炎:于肌萎縮部位肌張力減低, 由於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癱瘓與肌萎縮的範圍較小, 故萎縮的拮抗肌保存, 而且它的肌張力佔優勢, 因而經常伴有異常體位, 如馬蹄內翻足、足下垂等。 受累肢體被動運動幅度增大, 呈過度屈伸姿勢。

4.小腦性疾患:肌張力減低是小腦病變的常見症狀, 由於肌張力減低, 使肢體產生姿勢異常, 如處於過伸過屈位, 除了靜止時肌張力表現低下之外, 被動運動時也可見到明顯的肌張減低, 主運動開始與終止時緩慢, 自覺無力, 容易疲勞, 由於肌張減低, 腱反射也減低或消失, 可見到鐘擺動樣腱反射。 亦因肌張力減低和拮抗肌作用不足而出現“反擊征”。

5.錐體疾患:錐體束損害的急性期由於產生錐體束體克, 在錐體束休克期內肌張減低,癱瘓的肌肉鬆弛,被動運動時無阻抗感。

關節韌帶扭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青紫區。

早期正確處理關節韌帶扭傷非常重要。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復,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扭傷。

急性損傷發生後,應立即停止活動,以減少出血。立刻用冷水沖損傷部位或用冰塊冷敷局部以達到止血的目的。然後覆蓋繃帶加壓包紮防止腫脹。韌帶完全斷裂或懷疑併發骨折的,在加壓包紮後必須請醫生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經過24~48小時後,損傷部位的內出血已停止,這時可用溫熱毛巾熱敷或按摩以消腫和促進血液吸收。在進行溫熱敷時,溫度不要太高,時間不宜太長,按摩時也不宜太重,以免加重滲出、水腫或發生再出血。為了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應注意動靜結合,在沒有疼痛感覺的前提下進行早期活動。基本痊癒後,應加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練習,提高關節的相對穩定性。

在錐體束休克期內肌張減低,癱瘓的肌肉鬆弛,被動運動時無阻抗感。

關節韌帶扭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青紫區。

早期正確處理關節韌帶扭傷非常重要。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復,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扭傷。

急性損傷發生後,應立即停止活動,以減少出血。立刻用冷水沖損傷部位或用冰塊冷敷局部以達到止血的目的。然後覆蓋繃帶加壓包紮防止腫脹。韌帶完全斷裂或懷疑併發骨折的,在加壓包紮後必須請醫生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經過24~48小時後,損傷部位的內出血已停止,這時可用溫熱毛巾熱敷或按摩以消腫和促進血液吸收。在進行溫熱敷時,溫度不要太高,時間不宜太長,按摩時也不宜太重,以免加重滲出、水腫或發生再出血。為了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應注意動靜結合,在沒有疼痛感覺的前提下進行早期活動。基本痊癒後,應加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練習,提高關節的相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