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丘疹性蕁麻診的臨床表現

丘疹性蕁麻診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病, 一般來說, 這種疾病的危害並不是很大, 只要我們及時去醫院治療是可以康復的, 造成這種疾病的一個原因就是過敏, 所以對於那些特殊體質的人來說, 患上丘疹性蕁麻診的風險是很大的。 為了讓大家更加深入的瞭解這種疾病, 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丘疹性蕁麻診的臨床表現。

皮損多發於軀幹, 四肢伸側。 群集或散在。 為綠豆至花生米大小略帶紡錘形的紅色風團樣損害, 有的可有偽足, 頂端常有小水皰, 有的發生後不久便成為半球形隆起的緊張性大水皰, 內容清, 周圍無紅暈。 呈皮膚色或淡紅色或淡褐色, 有的皮疹為較硬的栗粒大丘疹, 搔抓後呈風團樣腫大。 新舊皮疹常同時存在。 一般幼兒患者紅腫顯著, 並有大皰, 常有劇癢而影響睡眠。 搔抓可引起繼發感染。 皮疹經1~2周消退, 留下暫時性的色素沉著,

但有新疹可陸續發生使病程遷延較久。 常復發, 一般無全身症狀。 局部淋巴結不腫大。

現今幾乎都認為丘疹性蕁麻疹發病與昆蟲叮咬有關, 可以說是由節肢動物類叮咬止起的外因性變態反應。 當患者被節肢動物, 如臭蟲、跳蚤、蚊子、蠕類等叮咬時, 該昆蟲唾液可注入皮膚內, 若此人具有過敏素質傾向, 那麼, 通過幾天數次叮咬之後則可致病。 多數看法是屬於遲發性變態反應。 持以上觀點的理由有:其一、用上述昆蟲製成抗原進行皮膚試驗, 90%患者呈陽性反應;其二、本病好發月份同昆蟲愛叮咬人的季節相一致;其三、患者脫離致病時的環境, 避免再與這類昆蟲接觸, 結果常使患者病情霍然痊癒;其四、倘若病人長期反復受叮咬則可發生脫敏作用,

故本病自兒童7歲後, 隨年齡增加其發病率也逐漸降低, 直至中年人基本上不得此病。

丘疹性蕁麻疹常在春夏秋暖和季節發病, 主要發生於1歲以上的兒童及青少年, 尤以學令期前更為多見。 本病往往好發在軀幹、四肢伸側, 但頭面部較少被波及。 皮損表現為風團丘疹或風團水皰。 典型損害, 其風團狀似紡錘形, 中央有小丘疹或水皰。 還可以在四肢遠側端和掌蹠部位出現張力性水皰。 皮疹可群集或散在分佈, 但一般不對稱。 患兒多有劇癢, 以夜間尤甚。 常因搔抓而繼發膿皰瘡等化膿性皮膚病, 但通常無全身症狀, 局部淺淋巴結也不腫大。 病程約1~2周, 損害消退後, 可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斑, 但易復發。

然而, 本病可隨著年齡增加或復發次數增多而病情逐漸緩解, 直至不再發病。

上面的這些內容就是丘疹性蕁麻診的臨床表現了, 按照上述的這些介紹, 大家一旦出現相符合的症狀, 需要及時的使用一些外敷的藥物, 同時我們也需要分清楚丘疹性蕁麻診和水泡之間的差別, 不要出現誤診的情況, 及時預防很重要, 大家快點收藏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