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三種不理智的親子溝通方式

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需要溝通, 這樣整個家庭才會更加和睦, 孩子也更懂事。 但是, 實際上很多家庭父母和孩子恰恰不能很好的溝通, 導致孩子和父母的隔閡很大, 自然就會十分叛逆了, 越是嚴厲的要求孩子, 反而孩子更容易招惹麻煩。 那麼, 父母應該怎麼和孩子溝通呢?其實就是面對面的交流, 不要藏心眼。 下面小編就來盤點一下, 三大不理智的溝通方式。

一、指責埋怨型溝通

在小武的家裡, 常常會聽到小武媽說:“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髒了!成天跟在你後面洗衣服, 我是你的傭人啦!”、“你玩不夠啊!作業又不做, 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你看你桌子亂的, 就不能收拾收拾!”……這些話語。 這些話裡都體現出一個共同特徵——指責和埋怨。

然而這種指責埋怨型的溝通往往會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責黑三角”, 在這樣一個“黑三角”中, 每個人都有可能有一個較為固定的指責物件,

家庭問題往往在相互指責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歡而散, 問題最終並未真正解決, 成為一個未了結事件遺留下來。

溫馨小提示:換個方式說話

正所謂“雨天背稻草, 越背越重”。 家庭中存在未了結的事情只會越來越多, 家庭生活越是會顯得沉悶或緊張, 危機四伏。 這是一種很具破壞功能的家庭

溝通模式, 被指責者要不逆來順受, 要不一味逆反、攻擊性強, 對子女人格的成長極為不利。 所以, 應該少點指責多些關懷, 嘗試換一個方式, 例如“你桌子亂的,

就不能收拾收拾!”可以變成“孩子, 桌子有點亂, 要收拾乾淨, 做一個乾淨的小孩子才惹人喜歡吖。 ”

二、遷就討好型溝通

在小靜的家裡, 就會常常聽到:“啊呀!媽媽不知道這個菜你不喜歡吃,

將就著少吃點。 你想吃什麼?我明天就去買。 ”、“怎麼?我給你買的這個圓規是小學生用的?對不起, 我明天再去重買。 ”……這些遷就的話語, 這樣導致小靜漸漸養成一種嬌生慣養的壞習慣。

遷就討好型溝通的家庭, 通常表面都會讓人感覺一團和氣, 但卻缺乏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愛, 而且會令孩子變得依賴而又固執、軟弱而又任性等不良性格特點。 另外, 這種溝通同樣也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溝通, 是通過回避問題來“解決”問題, 也是一種缺乏建設性功能的溝通。

溫馨小提示:不要百分百滿足要求

如果寶寶在這種遷就討好型溝通模式中, 容易形成任性, 只要父母遷就自己, 自己卻很少遷就父母。 爸爸媽媽愛孩子的話,

就要將孩子作為一個能承擔自己責任的獨立的人來愛, 而不是遷就和討好孩子, 一直溺愛著孩子, 這樣會把孩子寵壞。

孩子提出的要求, 不可以百分百滿足, 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努力爭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如果他們想要玩具, 可以讓他們幫自己洗碗, 做做家務活, 完成後才獎勵他們等辦法, 這樣可以避免孩子養成嬌慣的惡習!

三、打岔囉唆型溝通

在小白家, 你偶爾會聽到:“媽媽。 明天我們春遊, 老師說每人要交5元錢。 ”“又要交錢了?從你上學到現在, 我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錢了。 我們那個

時候春遊, 就帶上一瓶白開水、兩塊燒餅, 自己走到郊外, 根本不要買票。 你看看現在, 一個月光水電費就是好幾十, 春遊要交錢,

你肯定還要帶點零用錢, 錢不好

掙啊……”簡單的一句話, 卻引出那麼多的話和事。 這種囉嗦型的父母通常都是表面像處理孩子的問題, 實際上卻在處理自己紛亂的情緒。

一般情況下, 這種打岔囉唆型的父母不太關心孩子真正的情感, 自己被許多意義不大的瑣事纏繞, 給孩子最大的感覺是嘮叨、煩人。 這種溝而不通的表現是表面上雙方都在說話, 而且可能持續較長時間, 但資訊根本沒有交流, 一方是家長在喋喋不休, 另一方是孩子則陷入煩躁, 焦慮, 盼望著這種嘮叨早點結束, 家長說了什麼根本沒有聽進去。

溫馨小提示:對孩子要多用心少囉嗦

這種絲毫無效的溝通, 不但解決不了問題, 而且會造成孩子出現青春期問題,

出現逆反和抵觸, 值得注意的是, 這時孩子抵觸的是家長的嘮叨, 而不是家

長所說的內容。 這時家長千萬要明白, 是您的嘮叨使孩子在拒絕您說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話哦。 對孩子, 要多用心, 少嘮叨。

其實, 小編最欣賞那些可以和孩子當好閨蜜好哥們的父母, 他們和孩子的溝通完全是處於對等的, 而不是我就是你老子, 你得聽我的, 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一切按要求照做。 你知道嗎?如果你這麼教育孩子的話, 孩子將來對你的怨氣就會非常大, 而且他對這個社會也會充滿了怨恨, 做壞事什麼的是必然的。 所以說, 父母一定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和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