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飲食調養有三宜
冬寒時節, 機體處於封藏狀態, 陽氣不致妄泄, 脾胃機能亦較健旺, 因此, 這時正是養陰滋補的大好時機。 中醫認為, “秋冬養陰”, 既不宜食用生冷之品,
冬季飲食的營養特點, 即增加熱量, 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 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準, 熱量增加部分, 應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
冬季是腎主令之時, 腎主鹹味, 心主苦味, 鹹能勝苦。 故《四時調攝箋》中指出:“冬日腎水味咸, 恐水克火, 故宜養心。 ”所以, 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 以保心腎相交, 食辛熱之品, 以辛主苦, 使之肺氣直達, 固實腎氣。 冬季雖宜熱食, 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 勿多食蔥, 以免使內伏的陽氣鬱而化熱。 冬季切忌吃粘硬、生冷的食物, 此類屬陰, 易傷脾胃之陽,
飲食調養有三宜:一宜粥糜, 古代養生家多提倡深冬晨起宜喝些熱粥。 《飲膳正要》中認為冬季宜服羊肉粥, 以溫補陽氣。 如若在粳米粥中加點紅棗、赤豆可使人覺周身溫暖, 精力倍增。 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 臘月初八吃“臘八粥”, 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飯)”的習慣。 冬日宜食養心除煩的麥片粥, 消食化痰的蘿蔔粥、補肺益胃的山藥粥, 養陰固精的核桃粥, 健脾養胃的茯苓粥, 益氣養陰的大棗粥, 調中開胃的玉米粥, 滋補肝腎的紅薯粥等。 二宜溫熱之品, 以取陽生陰長之義。 如宜吃牛羊肉、狗肉、桂圓肉、棗、蛋、山藥、豬血、糯米、韭菜等。 冬季每晚餐喝一小杯酒, 對中、老年人養陰大有裨益。
冬季, 偏于陽虛的食補以羊、雞肉等溫熱品為宜。 偏于氣陰不足的人以食鴨肉、鵝肉為好。 《隨息居飲食譜》中指出:鴨肉“滋五臟之陰, 清虛勞之熱, 補血行水, 養胃生津。 ”《本草綱目》中指出:鵝血“利五臟, 解五臟熱, 止消渴, ”民間也有“喝鵝湯, 吃鵝肉, 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 患有腦心血管動脈硬化癥者, 飲食要注意“低鹽、低糖、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高維生素”的原則, 近年來國內外專家證實, 多吃魚, 適當吃茶油、玉米油、米糠油、黑木耳等, 是抗動脈硬化、消除過氧化脂質、延年益壽的重要措施。
俗語說, “三九補一冬, 來年無病痛”。 冬季適當進補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