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如何健脾胃去濕氣

人體濕氣比較重就容易出現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犯困、胸悶等症狀, 長期處在潮濕的環境、飲食不當就會容易增加體內濕氣, 要想身體健康, 就得從去濕氣開始, 去濕氣的方法有很多, 有食療、藥療等, 平常預防濕氣的就可以喝些紅豆薏米粥, 美容健脾祛濕。

原因

濕邪可以分為外濕與內濕。 外濕就是人體之外自然界的濕邪, 內濕才是人體內的濕邪。

外濕

夏季自然界的濕邪就是暑濕之氣, “暑多夾濕”。 產生的原因是:夏季天氣炎熱, 如果近期不斷下大雨, 雨過天晴, 暑熱會使地上的雨水濕氣蒸騰、彌散到天空, 形成自然界的暑濕。 暑濕天氣人們常常感到頭脹悶、胸悶, 汗粘, 不清爽, 乏困、四肢困倦等。

內濕

內濕有濕熱和濕邪之分。

首先, 夏季天氣炎熱, 熱傷氣, 脾胃之氣相對不足。 夏季酷暑難耐, 人們常常有這種感覺, 天氣越熱越不想吃飯, 越乏困。 這是暑熱導致人體出汗過多,

氣隨汗泄所致, 即暑熱傷到了人體的陽氣與陰液, 所以人會出現乏困、不想吃飯等脾胃功能受抑制的症狀, 脾胃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作用, 體內水濕的運化失常就會導致濕邪內生, 而頻繁的飲水也會加重水濕內停。

其次, 飲食習慣的改變也導致人體出現濕熱和濕邪阻滯的兩種情況。

吃烤肉、火鍋等辛辣刺激之品常常會引起濕熱內盛的表現:口苦、口粘、胸脘痞悶、頭腦不清醒, 困倦、大便粘滯不爽、舌苔黃膩等。 而過度的貪涼飲冷則會出現頭重如裹、不欲飲食、腹脹、便溏、舌苔白膩等濕邪阻滯的症狀。

濕邪是自然界的暑濕與人體的濕熱相結合的產物。 人體內外的濕邪相互勾結, 一般會出現兩種結果:在脾的濕邪與在胃的濕熱之邪, 正所謂“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 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 在脾的濕邪主要表現為舌淡苔白膩, 頭蒙如裹, 口不渴、脘痞、腹脹、四肢困倦重濁、大便溏泄。 在胃的濕邪表現為舌紅苔黃膩, 頭腦不清醒, 咽部不適, 口粘、口苦, 納差、胸悶、胃部不適、口渴不欲飲,

大便粘滯不爽等。 [1]

日常調理

首先, 夏季多濕是一種自然現象, 是自然界陰陽轉化的一種正常偏性。 “春溫夏熱秋清涼, 冬氣冷冽令指長”。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 人類已經適應了自然界的氣候變化。 所以在暑濕季節, 只要規律生活, 濕邪不會給人造成多大的問題,

隨著季節的變化, 濕邪自然就會消退。

其次, 部分人需要通過食療來去除體內的濕邪。 對於濕熱邪氣如舌紅苔黃膩, 頭腦不清醒, 口粘、口苦, 口渴不欲飲, 大便粘滯不爽等症狀可以喝生薏米和綠豆粥, 或吃西瓜;濕氣重的人則需要注意不要簡單祛濕, 還有注意同時調理腸胃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對於濕邪嚴重的如舌淡苔白膩, 頭蒙如裹, 口不渴、脘痞、腹脹、四肢困倦重濁、大便溏泄等症狀可以用葛奕湯, 不但能去除濕熱和濕邪而且對健脾胃都有不錯的效果。

當然, 還有一部分人的濕邪通過食療不能緩解的話, 需要到醫院就診。 尤其是有消化道慢性疾病的人, 夏季的濕邪阻遏了脾胃的運化功能後,

如果誘發原有疾病加重更應儘快到醫院就診。 [1]

健脾祛濕

脾虛濕困時, 應健脾去濕, 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 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 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 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懷山藥、蓮子、芡實、豬肚、鴨子等;祛濕食物有赤小豆、薏米 [2] 、萵筍、扁豆、冬瓜等, 或者平時堅持喝治療祛濕飲品。 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 要注意保暖, 不要受涼, 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

外洗法

方法:用生薑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

作用:可以暖脾胃、去濕、解困, 如覺得煩瑣, 可以用此水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