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種常見烹飪方法 讓孩子的食物越來越沒營養
煮牛奶
錯誤的烹調方式:每天早晨把牛奶倒入鍋中, 大火煮沸。
正確的烹調方式:煮牛奶時, 首先, 加熱要快, 使溫度迅速上升, 千萬不要火未旺時就把奶鍋放到火上。
煮雞蛋
錯誤的烹調方式:煮雞蛋時注入多半鍋水。
正確的烹調方式:雞蛋於冷水下鍋, 慢火升溫, 沸騰後微火煮2分鐘, 停火後再浸泡5分鐘, 這樣煮出來的雞蛋蛋清嫩, 蛋黃凝固又不老。 將雞蛋放入, 煮到水將幹為止, 有的雞蛋甚至已經煮破。 雞蛋若煮不得法, 蛋白、蛋黃都很硬, 這樣不利於消化吸收。
淘米
錯誤的烹調方式:淘米時反復清洗, 直到淘米水清澈為止。
正確的烹調方式:淘米肘多放點水, 快速清洗兩次即可。 根據實驗, 大米中的維生素B1, 經一次搓淘後減少70%, 兩次後減少80%。 維生素B1不僅能增進食欲,
炒菜
錯誤的烹調方式:經常做一些二次過油的菜肴, 也就我們所說的先炸再炒。
正確的烹調方式:減少大火熱炒。
洗菜切菜
錯誤的烹調方式:先切菜然後洗菜, 或將菜浸泡在水中。
正確的烹調方式:先把蔬菜整個兒浸泡、洗淨, 入鍋前而且不宜沖泡太久, 一般不要超過10分鐘。
焯菜炒菜
錯誤的烹調方式:焯菜時冷水下鍋, 炒菜時要慢慢加熱
正確的烹調方式:焯菜時熱水下鍋, 炒菜時急火快炒。 通過旺火急炒的方法, 可縮短菜肴的加熱時間, 降低食材中營養素的損失率。 例如, 豬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
三種烹飪方式留住營養
1.米、面等主食的合理烹調
淘米時, 隨淘米次數、浸泡時間的增加, 米、面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容易受到損失。
2.肉類的合理烹調
一般來說, 肉類所含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因性質比較穩定, 在烹調過程中損失較少。 烹調時以紅燒、清燉, 維生素B1的損失最多, 高達60-65%, 蒸和油炸損失為45%, 快炒亦損失13%。 肉類中所含的維生素B2, 清蒸丸子損失為87%, 紅燒、清燉肉塊損失40%, 快炒肉絲僅損失20%。
3.蔬菜的合理烹調
蔬菜含有豐富的水溶性B族維生素、維生素C和無機鹽,
炒青菜時若加水過多, 大量的維生素溶于水裡, 維生素也會隨之丟失。 包餛飩時, 我們總是把青菜先煮一下, 擠出菜汁後再拿來拌餡兒, 維生素和無機鹽的損失則更為嚴重。
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 溶于水進入體內後, 易形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鈣, 妨礙人體對鈣的吸收。 科學的吃菠菜的方法, 應將菠菜加水稍煮後, 把湯倒掉, 再涼拌著吃。
胡蘿蔔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但它們只存在於細胞壁中,必須經過切碎、煮熟及咀嚼等方式,才能加以利用。另外,β-胡蘿蔔素是一種脂溶性物質,因此生吃或者燒湯都不能加以吸收。最科學的烹調方式是切塊和肉一起燉20分鐘左右。
烹調蔬菜時,許多媽媽們頭疼的事情就是維生素的保留,那麼如何才能留住維生素呢,小編給您支支招。
1、清洗各類原料,均應用冷水,清洗時間要短,不能浸泡或長時間搓洗。
2、要遵守先洗後切的原則,先切後洗會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損失。
3、在飯菜品質要求允許的情況下,原料儘量切得細小一些,以縮短加熱時間,有利於營養素的保存。
4、原料儘量做到現切現炒、現做現吃,避免較長時間的保溫或多次加熱,可減少維生素的氧化損失。
5、在焯菜、做麵食時儘量不加堿或鹼性物料,這樣可避免維生素、蛋白質及礦物質的大量損失。
6、在口味允許的前提下可多加醋,這樣便於保護維生素,促使鈣質吸收。
7、鮮嫩原料提倡旺火快速烹調,縮短原料在鍋中停留的時間,這樣能有效地減少營養素受熱被破壞。
胡蘿蔔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但它們只存在於細胞壁中,必須經過切碎、煮熟及咀嚼等方式,才能加以利用。另外,β-胡蘿蔔素是一種脂溶性物質,因此生吃或者燒湯都不能加以吸收。最科學的烹調方式是切塊和肉一起燉20分鐘左右。
烹調蔬菜時,許多媽媽們頭疼的事情就是維生素的保留,那麼如何才能留住維生素呢,小編給您支支招。
1、清洗各類原料,均應用冷水,清洗時間要短,不能浸泡或長時間搓洗。
2、要遵守先洗後切的原則,先切後洗會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損失。
3、在飯菜品質要求允許的情況下,原料儘量切得細小一些,以縮短加熱時間,有利於營養素的保存。
4、原料儘量做到現切現炒、現做現吃,避免較長時間的保溫或多次加熱,可減少維生素的氧化損失。
5、在焯菜、做麵食時儘量不加堿或鹼性物料,這樣可避免維生素、蛋白質及礦物質的大量損失。
6、在口味允許的前提下可多加醋,這樣便於保護維生素,促使鈣質吸收。
7、鮮嫩原料提倡旺火快速烹調,縮短原料在鍋中停留的時間,這樣能有效地減少營養素受熱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