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如何排便能預測壽命
上廁所應該是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但是你真的會“上廁所”嗎?其實上廁所的姿勢也是很有講究的, 正確的上廁所姿勢可以使我們遠離疾病的困擾, 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瞭解下吧。
最近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些圖片, 圖片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人的大便姿勢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養生, 坐著大便可能會患各種肛腸疾病, 要蹲著大便才算健康。
或者坐著的同時腳踩一個小板凳。 大便的姿勢也和健康有關係嗎?那麼什麼動作大便才是最健康的呢?
流言:如今普及的馬桶雖然奢華便捷, 但帶來了種種現代化之病——痔瘡、便秘、大腸炎、闌尾炎和結腸癌。 人們常認為這些問題的癥結在於攝入的食物纖維不夠, 實際上罪魁禍首確實——如廁姿勢不對。 以坐姿排便時, 恥骨直腸肌只是部分放鬆, 只有以蹲姿排便時, 肌肉才完全放鬆, 這樣排便不僅更輕鬆也更加徹底。
真相:這是國外的一個如廁產品的廣告, 在刪除了其中有關產品的內容之後, 本意可能是為了告訴大家正確健康的如廁知識。 不過, 這個資訊圖示裡所說的東西並不科學, 蹲著拉確實可以使排便用力更少, 減少排便時間, 但是坐著拉也並不是各種肛腸疾病的禍首, 而腳踩小板凳試圖模擬蹲著拉的效果則完全是坑爹。
蹲, 確實更順暢
認為蹲姿排便比坐姿好的理論依據主要在於一塊被稱為“恥骨直腸肌”(puborectalis)的肌肉。 這塊肌肉從一側恥骨出發, 在直腸後面繞一圈, 再回到另一側恥骨, 形成一個環,
坐, 與疾病無關
這麼看來, 似乎確實是蹲姿排便比坐姿更好。 且慢, 由“蹲姿排便肛腸角更大”推得“蹲姿排便減少便秘”的結論, 隱含了一個前提, 那就是“便秘是由肛腸角太小引起的”。 但事實上, 更大的肛腸角雖然可以使排便時用力更少, 減少排便時間, 但是便秘發病的決定性因素卻不是肛腸角。
導致便秘的原因
1.是年齡, 一般年長者要比年輕一輩較常出現便秘。 不過, 疾病及藥物也是一個十分重要誘因。
2.第二個就是抑壓便意的人容易便秘。
3.生活習慣產生變化, 例如假期、外遊。
4.懷孕或更年期期間荷爾蒙產生變化
5.服用某些藥物, 包括制酸劑、強效止痛藥(如嗎啡)及一些抗抑鬱藥。
6.部分疾病, 例如帕金森氏症、糖尿病。
7.其中並未提到肛腸角的作用。
應該說, 便秘是一種病理狀態, 是先有疾病再有排便不暢的感覺。
既然排便時肛腸角小並不會引發便秘, 那麼“坐姿排便肛腸角小+肛腸角小引起便秘=坐姿引起便秘”的邏輯鏈就破裂了。 也就是說, 便秘的人無論坐姿還是蹲姿都會便秘, 而不便秘的人無論坐姿還是蹲姿都不會便秘, 只是蹲姿或許可以使便秘的人更輕鬆一點。
流言裡提到的其他肛腸疾病——痔瘡、大腸炎、闌尾炎和結腸癌的情況也是類似的, 蹲姿和坐姿的肛腸角不同並不是這些疾病發生的原因。
當然, 這並不意味著蹲姿排便對預防疾病一無是處。 蹲姿排便的優勢在於用力較小, 排便者自覺排空時間較短。 對於冠心病和卒中高危人群來說, 排便用力是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重要誘因。 通常對於發生心梗或腦卒中風險較高的人群, 醫生會使用一些通便藥物來減少他們排便時的用力, 以減少風險。 而蹲便有減少排便用力的作用, 理論上來說對防治排便時發生意外有好處。 但是心腦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多為中老年人, 體力相對較弱, 而蹲姿時腿部和膝蓋的受力比較大, 又容易發生滑倒、骨折等意外。 因此, 對於他們來說, 蹲姿與坐姿相比未必能有很大的優勢。
踩小板凳?坑你爹呐
流言中推薦用腳踩一個小板凳來減少大腿與軀幹的夾角角度,模擬和蹲姿排便一樣的效果。這管用嗎?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
有科學家研究了正常坐姿(大腿和軀幹呈90°)、抬高腿的坐姿(大腿和軀幹呈60°)和蹲姿三種體位的肛腸角,發現蹲姿的肛腸角明顯大於坐姿,而兩種坐姿之間沒有差異。另一些研究提示蹲姿排便的排空時間和腹部用力都小於坐姿,但普通坐姿和抬高腿的坐姿之間卻沒有區別。所以,雖然腳踩小板凳可以縮小大腿和軀幹的夾角,但是對拉直肛腸角卻沒有任何幫助,對幫助減少排便壓力自然也沒有用了。
三種排便姿勢的肛腸角。蹲姿的肛腸角最大,而正常坐姿(大腿和軀幹呈90°)和抬高腿的坐姿(大腿和軀幹呈60°)的肛腸角則基本相同。
老年人上廁所必知的5的常識
心腦血管意外
因為排便時需要屏氣和收縮腹肌。屏氣時肺、胸、腹內壓力明顯升高,使回心血量減少,心輸出量降低,嚴重時會使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引起心、腦供血不足;屏氣結束時肺、腹腔壓力突然降低,又會使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導致血壓突然增高。因此過分用力排便可能會使有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的老年人誘發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肌梗塞、眼底出血、腦中風、蛛網膜下腔出血、夾層動脈瘤破裂,乃至猝死。為了防患於未然,老年人一定要警覺排便是否順暢,必要時要使用一些潤腸通便藥。腦中風及心肌梗塞恢復期的病人,不宜單獨蹲廁,須有家屬監護。
有些老年人習慣蹲廁吸煙,殊不知煙中的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經,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而且煙在不完全燃燒時產生的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結合會大大削弱血液中紅細胞的攜氧能力。一邊吸煙一邊屏氣排便,常常會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發病的幾率。
體位性低血壓
廁所蹲坐如時間過久,排便結束後的快速站立,容易誘發由於改變體位所導致的短暫性腦缺血,發生頭暈、眼花、摔倒,所以此時站起來應該緩慢。
骨關節障礙
老年人常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由於膝關節軟骨表面被破壞和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常會使老人出現下蹲困難。所以老年人宜選用坐便器,如條件不方便可自製或買一坐便凳。
誘發痔瘡
長期便秘、腹瀉、久蹲,可引起腹內壓增高,致使直腸下端或肛管皮膚下靜脈血液回流不暢,曲張成團形成痔瘡。有些老年人習慣在廁所看書報雜誌,這無意中延長了蹲廁時間,誘發或加重痔瘡,這樣是很不養生的。
肛裂
蹲廁時,如大便乾燥、粗硬,糞便直徑超過肛管擴張的最大限度時,硬行屏氣用力,肛管皮膚易被撕裂而導致肛裂。肛裂被反復感染後又可形成慢性潰瘍。老年朋友患上肛裂後,肛門括約肌會發生痙攣性收縮。預防的方法是注意排便時不要用力過猛,以防撕裂肛管。大塊糞便不易排出時,可稍微用力向上托按肛門後部,或使用一些潤滑劑,如甘油開塞露、或泡軟的小塊肥皂等。有肛裂者排便時,可用手墊、手紙托住肛裂處。疼痛劇烈時可熱敷局部,緩解肛門痙攣。久不癒合的重症肛裂應該手術治療。
生活保健出奇招 正確排便助你排毒養生
大便是身體體新陳代謝、排除代謝廢物的主要形式。二便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所以,養成良好的二便衛生習慣,對健康養生長壽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便通暢的保健法
古代養生家對保持大便通暢極為重視。漢代王充在《論衡》中指出:“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
金元時代的朱丹溪也說:“五味入口,即入於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就是說,腸中的殘渣、濁物要及時不斷地給以清理,排出體外,才能保證機體的生理功能。
如果大便經常秘結不暢,可導致濁氣上擾,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調,因此而產生或誘發多種疾病,如頭痛、牙痛、肛門病、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意外、腸癌等。
現代的衰老理論中,有一種自家中毒學說認為,衰老是由於生物體在自身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毒素,逐漸使機體發生慢性中毒而出現衰老。
大便不暢,最易使機體產生慢性自身中毒而出現衰老。可見這種學說與中醫保持大便通暢可以防病延年的觀點是一致的。保持大便通暢的方法很多,簡要介紹如下:
例如,晚上睡覺之前或早晨起床之後,可按時上廁所,久而久之,則可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
1、排便要順其自然
養生家曹慈山在論述排便時說:“養生之過,惟貴自然”。要做到有便不強忍,大便不強掙。“強忍”和“強掙”都易損傷人體正氣,引起痔瘡等病。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忍便不解則使糞便部分毒素會被腸組織粘膜吸收,危害機體。排便時,強掙努嘖,會過度增高腹內壓,導致血壓上升,特別對高血壓、動脈硬化者不利,容易誘發中風病。
另外,由於腹內壓增高,痔靜脈充血,還容易引起痔瘡、肛瘺等病。所以,年老用者尤當注意。
2、要注意肛門衛生和便後調理
肛門對健康養生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講,並不亞於口腔,但通常人們對肛門衛生注意不夠,因此,肛門疾病非常普遍。
大便之後所用手紙應以薄而柔軟、褶小而均勻為宜,不可用含油墨的廢報紙、舊書紙、圓珠筆寫過的紙,更不可用土塊、石塊、木塊等代替手紙,以免污染肛門中毒,或刺傷肛門引起感染。
每天晚上睡覺前,最好用溫水清洗一下肛門,或經常熱水坐浴,保持肛門清潔和良好的血液迴圈。
內褲應宜用薄而柔軟的棉布製品制做,不宜用粗糙或化學纖維的製品。
如果肛門已有炎症,最好用水沖洗,不要用紙揩拭,並要積極治療,防止再引起其他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更應重視肛門衛生。
每次排便後,稍加調理,對身體會有很多益處。若在飽食後大使,使後宜稍喝一些湯或飲料,以助胃氣利消化。
《老老恒言》說:“飽後即大便,進湯以和其氣”,這的確是養生經驗之談。若在饑餓時大便,為了防止便後氣泄,排便時宜取坐位,便後稍進食物,還可做提肛動作3~5次,以補固正氣。
3、運動按摩通便
運動按摩可以起到疏暢氣血,增強腸胃功能和消化排泄功能,加強大小腸的蠕動,促進新陳代謝,通暢大便的作用。
平常可選用一些傳統保健功法鍛煉,如太極拳、氣功導引養生功、腹部按摩保健法等。
此外,還要配合其他方面的綜合保健。調攝精神,保持情緒安定;飲食調理,飲食多樣化,多素少葷,粗細結合;對有便秘者,輔以藥物對症治療等。
如果能做到上述各項,就能有效地保持大便通暢。
二、小便清利的保健法
小便是水液代謝後排除糟粕的主要途徑,與肺、脾、腎、膀胱等臟腑的關係極為密切。在水液代謝的整個過程中,腎氣是新陳代謝的原動力,調節著每一環節的功能活動,故有“腎主水”之稱。水液代謝的好壞反映了機體臟腑功能的正常與否,特別是腎氣是否健旺。小便通利,則人體健康養生;反之,則說明人有疾患。
所以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小便衛生。蘇東坡在《養生雜記》中說:“要長生,小便清;要長活,小便潔”。《老老恒言·便器》亦說:“小便惟取通利”。
保持小便清潔、通利,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方面。
其具體方法約有如下數端:
水液代謝以通暢和調為順,不可滯留,故《素問·經脈別論》有“通調水道”之說。對於保證水道通調之法,清代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提出了重在飲食調攝的四個要點:“食少化速,則清濁易分,一也;薄滋味,無粘膩,則滲泄不滯,二也;食久然後飲,胃空虛則水不歸脾,氣達膀胱,三也;且飲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則水以濟火,下輸倍捷,
四也。所謂通調水道,如是而已。如但猶不通調,則為病。然病能如是通調,亦以漸而愈”。由此可見,正確調攝飲食,做到少食、素食、食久後飲、渴而才飲等,是保證小便清利的重要方法。
此外,情緒、房事、運動對小便的清利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還要保持情緒樂觀、節制房事和適當運動鍛煉。
經常進行導引和按摩保健,對於小便通利很有好處,其主要方法有三:
1、導引壯腎晚上臨睡時,或早晨起床後,調勻呼吸,舌抵上齶,眼睛視頭頂上方,隨吸氣,緩緩做收縮肛門動作,呼氣時放鬆,連續做8~24次,待口中津液較多時,可嗽津咽下。
這種方法可護養腎氣,增強膀胱制約能力,可以防治尿頻、尿失禁等症。
2、端坐摩腰取端坐位,兩手置於背後,上下推搓30~50次,上至背部,下至骶尾,以腰背部發熱為佳,可在晚上就寢時和早晨起床時進行練習。此法有強腰壯腎之功,有助於通調水道。
3、仰臥摩腹取仰臥位,調勻呼吸,將掌搓熱,置於下腹部,先推摩下腹部兩側,再推下腹部中央,各作30次。動作要由輕漸重,力量要和緩均勻。作功時間亦可在早晚。
此法有益氣,增強膀胱功能。對尿閉、排尿困難有一定防治作用。
注意排尿宜忌
排尿是腎與膀胱氣化功能的表現,是一種生理反應,因此有尿時要及時排出,不要用意志控制不解,否則會損傷腎與膀胱之氣,引起病變。《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忍尿不便,膝冷成痹”。《老老恒言·便器》指出:“欲溺便溺,不可忍,亦不可努力,愈努力則愈數而少,腎氣窒塞,或致癃閉”。排尿要順其自然,強忍不尿,努力強排,都會對身體健康養生造成損害。
男子排尿時的姿勢也有宜忌。《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凡人饑欲坐小便,若飽則立小便,慎之無病”。
《老老恒言》解釋其道理說:“飽欲其通利,饑欲其收攝也”。現代醫學中有一種“排尿性暈厥症”,即在排尿時由於血管舒張和收縮障礙,造成大腦一時供血不足而致的突然暈倒的病症。
其發生的原因很多,但有時與體位突然改變,排尿時屏氣用力過度有一定關係。
長期便秘怎麼辦?七招教你通大便
俗話說“大便不通心事重重,大便一通渾身輕鬆”。當前受便秘困擾的人越來越多,從醫學角度講,便秘並不只是指大便“乾燥”的意思,還包括排便次數減少(少於每週3次),或糞質堅硬,排出困難;或感覺排便過於費力或者排便不淨。有效預防和治療便秘,試試以下七個養生小妙招吧。
1.規律排便時間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容易產生便意的時間是晨起後的30分鐘內。這個時期是結腸的活躍時刻。
一天中結腸活躍期有早晨起床後、進餐後,應該在結腸活躍期及時排便。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就算沒有便意也要定時去蹲一蹲,時間長了就會定時出現便意了。
形成的排便規律不能輕易地改變。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一次排便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5分鐘內為宜,長時間的排便會造成肛門局部充血,易患痔瘡。
2.隨“意”而為,專心排便
隨“意”而為,就是有便意時,就要立即去排便,不能忽視便意。如果經常忽視便意或強忍不便,糞便在腸道滯留時間過久,大便乾燥,從而引起或加重便秘。
排便時要專心致志,心無雜念,有些人在排便時喜歡做點其他事,如看看報紙或書、發發短信聊聊天,甚至打遊戲等,殊不知這會促進或加重便秘。
因為排便行為是一個神經反射的過程,而以上的行為分散了排便時的注意力,干擾了這一反射活動,使腸子蠕動不協調,增加了排便時間,甚至抑制了便意,時間久了,肛門、直腸對糞塊的刺激反應就會減弱,造成或加重便秘。
3.改變長期久坐的習慣
長期坐辦公室的人和長途司機等人群,由於長時間坐著工作,活動量少,胃腸蠕動也變得相對緩慢。另外,由於坐的時間比較長,盆腔以及直腸黏膜容易充血而容易引發痔瘡、肛痿、肛裂等肛門直腸疾病,而患肛門直腸疾病的病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害怕排便,對排便的恐懼常常就是發生便秘的前奏。適量的運動可以改善身體機能,有助於消化道的蠕動,促進大便的移動,從而增強便意和排便的順暢度。
4.注意飲食結構的調整
食物不要過於精細,更不能偏食,增加膳食中的纖維素含量,如多食用糙米、玉米、小米、大麥、小麥皮(米糠)和麥粉等雜糧;蔬菜(蘿蔔、芹菜、韭菜、四季豆、薯類和裙帶菜等)、水果(蘋果、紅棗、香蕉、核桃、梨等)。
少吃強烈刺激性助熱食物,如辣椒、咖喱等調味品;忌煙酒。
可多食用一些有防治便秘作用的芝麻粥、核桃仁粥、菠菜粥、紅薯粥、柏子仁粥、松子仁粥等。
要攝取足夠水分,每天清晨空腹飲1—2杯開水或蜂蜜水,可以增加消化道水分,飯後或飯前兩小時左右喝一杯優酪乳。
5.自我腹部按摩
仰臥位,以腹部為中心,用自己的手掌,適當加壓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約10分鐘。可促進腸道的蠕動,保持大便通暢,也是很養生的表現哦。
6.尋找病因很重要
一旦發生便秘時,不要濫用瀉藥,應首先查明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濫用通便藥很容易引發腸擴張和損害腸功能,造成依賴性而加劇病情,正確合理地使用瀉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排便不宜閱讀 最佳排便時間為3~5分鐘
瞭解排便動作
所謂排便動作是指排便時糞便從肛門排出時的一系列動作。這些動作是一種複雜的反射過程。開始先吸氣,然後閉氣,暫停呼吸以增加胸腔內的壓力,接著膈肌下降,腹肌收縮,腹內壓增高,使直腸內糞便從肛門排出,這就完成了一個排便動作。稍事休息,上部位的腸管內的糞便再進入直腸又開始第二個排便動作。正常人每次排便,多數經過2-3個排便動作即可完成。部分人只經過1個排便動作也可完成,如無不適,亦為正常。
注意正常排便
1.注意在排便感明顯時立即如廁,不可久忍大便。
2.按照排便動作規律進行排便,即前一個排便動作完成後,稍事休息,等產生第二次排便感時,再作第二個排便動作,切不可在兩次排便動作的間歇期強行排便。
3.不可蹲廁過久,實際上排便動作所需時間極短,2-3個排便動作約1分鐘,如果超過3-5分鐘後,仍無便意,應停止大便。
4.排便時不宜用力過猛,以免損傷肛門局部,應緩慢增加力量。
5.老年人由於肌肉鬆弛無力,常常感到排便困難,可用手在左下腹部按壓,協助糞便向下運行,也可以在肛門左右兩側向上方按壓,有利於糞便排出。
防止大便秘結
1.調整飲食結構,多食粗糧雜食,多食蔬菜水果,多飲水,少食精細食品。通過飲食調節來防治大便秘結是簡單易行的方法。首先注意飲食量,只有足夠的飲食量,才能刺激腸蠕動,方便糞便正常排出體外。其次是注意飲食的質,主食不宜過於精細,注意經常吃粗糧雜糧,因為粗糧雜糧消化後殘渣較多,可增加對腸管的刺激,利於排便。
副食要注意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因為纖維素不易消化吸收,可增加糞便的體積,提高腸管內壓力,促進腸蠕動,有利於排便。同時,要注意多飲水,特別是重體力勞動者,水分消耗多,更應及時飲水。
2.建立良好的排便養生習慣,排便要定時,不要經常抑制排便感,不要排便時讀書報。
3.適當體育活動。
4.及時治療與便秘有關的其他疾病。
5.便後肛門保護
便後的肛門保護,對於預防痔的發生很有必要。具體方法有:
1.收縮肛門,排便時肛門舒張,便後自然閉合,這是肛門的正常功能,因而可以利用這種生理現象有意識地做3-5次肛門收縮,可增強括約肌功能,消除其疲勞。
2.還納肛內物,如已有一些肛門病,便後有肛內物脫出,應即時還納,以防組織水腫、感染,而加重病情。
3.按摩肛門,肛門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迴圈,對預防痔的發生有積極的作用,可採用兩種方法:每次大便後用軟紙在肛門部按揉,可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交替按摩10-20次,按摩後配合肛門收縮,也可以每晚清洗肛門後用濕毛巾在肛門部按摩數分鐘。
4.坐浴,便後用溫水坐浴,既可以洗淨肛門皮膚皺褶內的汙物,也可促進局部血液迴圈,對保持肛門部的清潔和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排便時間最好別過10分鐘
排便可是人生“大事”,不僅排便不順會令健康受到損害,連排便時間過長危害也十分大。專家建議大家,排便的時候最好別分精力,排便時間千萬別太長。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蹲廁超過3分鐘即可直接導致直腸靜脈曲張淤血,易引發痔瘡,且病情的輕重與時間長短有關,時間越長發病幾率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喜歡在蹲廁的時候看手機看報紙,結果不但影響排便,還讓蹲廁時間不斷延長,其實危害更大。專家指出,久坐廁所的安全臨界線為1小時。因為久蹲不起,會使腹壓增高,容易引起靜脈血回流不暢,導致直腸上靜脈擴張,靜脈群關閉不嚴,靜脈叢壁變薄膨出,經常這樣,就促使了痔瘡的形成,所以縮短如廁時間是預防痔瘡的有力措施。
當然1小時已經是極限了,但是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其實排便的時候最好不要超過10分鐘。正常情況下,大便在1分鐘內就會出來,所以從做到馬桶、開始排便時間、到離開馬桶,這個過程最好控制在3分鐘內。如果感覺仍有殘留的大便沒有出來,那也先起來,等有便意的時候再去洗手間比較好。
要縮短如廁時間,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養成每日定時大便一次的良好習慣
健康養生人直腸內通常沒有糞便,隨著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早餐引起的胃、結腸反射,結腸可產生強烈的“集團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直腸內糞便蓄積到一定量,便產生便意。所以把如廁時間安排在早、中、晚飯後為好。
二是要預防便秘
正常排出的大便是成形軟便,不幹不稀,排便時不感到排便困難,便後有輕鬆舒適的感覺,這表明胃腸功能良好。如果大便秘結堅硬,就會造成排便困難而延長如廁時間,肛門直腸血管內壓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礙。防止大便秘結應注意合理調配飲食,既可以增加食欲,糾正便秘改善胃腸功能,也可以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日常飲食中可多選用蔬菜、水果、豆類等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的飲食,少食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薑等。
三是要注意日常保健
學會心情適時放鬆,要保持肛門清潔,每晚睡前溫水坐浴一次。睡眠時宜採取右側臥位元,促進局部血液迴圈。從事久坐、久立、久蹲職業的人要經常變換體位,適當地增加活動量,參加工(課)間操。
此外,多做提肛運動。方法是(坐、臥、站立均可):吸氣時,肛門用力內吸上提,緊縮肛門,呼氣時放鬆。每次肛門放鬆、緊縮30下,早晚各一次。若能採取胸膝臥位(雙膝跪姿、胸部貼床、抬高臀部)進行提肛運動,則效果更好。
結語:原來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上廁所這樣的小事也會影響到咱們的身體健康,生活中真是處處都是學問呀,不知道大家對這些 生活小常識瞭解的怎麼樣了,大家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一定注意這些小細節了。
流言中推薦用腳踩一個小板凳來減少大腿與軀幹的夾角角度,模擬和蹲姿排便一樣的效果。這管用嗎?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
有科學家研究了正常坐姿(大腿和軀幹呈90°)、抬高腿的坐姿(大腿和軀幹呈60°)和蹲姿三種體位的肛腸角,發現蹲姿的肛腸角明顯大於坐姿,而兩種坐姿之間沒有差異。另一些研究提示蹲姿排便的排空時間和腹部用力都小於坐姿,但普通坐姿和抬高腿的坐姿之間卻沒有區別。所以,雖然腳踩小板凳可以縮小大腿和軀幹的夾角,但是對拉直肛腸角卻沒有任何幫助,對幫助減少排便壓力自然也沒有用了。
三種排便姿勢的肛腸角。蹲姿的肛腸角最大,而正常坐姿(大腿和軀幹呈90°)和抬高腿的坐姿(大腿和軀幹呈60°)的肛腸角則基本相同。
老年人上廁所必知的5的常識
心腦血管意外
因為排便時需要屏氣和收縮腹肌。屏氣時肺、胸、腹內壓力明顯升高,使回心血量減少,心輸出量降低,嚴重時會使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引起心、腦供血不足;屏氣結束時肺、腹腔壓力突然降低,又會使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導致血壓突然增高。因此過分用力排便可能會使有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的老年人誘發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肌梗塞、眼底出血、腦中風、蛛網膜下腔出血、夾層動脈瘤破裂,乃至猝死。為了防患於未然,老年人一定要警覺排便是否順暢,必要時要使用一些潤腸通便藥。腦中風及心肌梗塞恢復期的病人,不宜單獨蹲廁,須有家屬監護。
有些老年人習慣蹲廁吸煙,殊不知煙中的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經,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而且煙在不完全燃燒時產生的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結合會大大削弱血液中紅細胞的攜氧能力。一邊吸煙一邊屏氣排便,常常會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發病的幾率。
體位性低血壓
廁所蹲坐如時間過久,排便結束後的快速站立,容易誘發由於改變體位所導致的短暫性腦缺血,發生頭暈、眼花、摔倒,所以此時站起來應該緩慢。
骨關節障礙
老年人常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由於膝關節軟骨表面被破壞和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常會使老人出現下蹲困難。所以老年人宜選用坐便器,如條件不方便可自製或買一坐便凳。
誘發痔瘡
長期便秘、腹瀉、久蹲,可引起腹內壓增高,致使直腸下端或肛管皮膚下靜脈血液回流不暢,曲張成團形成痔瘡。有些老年人習慣在廁所看書報雜誌,這無意中延長了蹲廁時間,誘發或加重痔瘡,這樣是很不養生的。
肛裂
蹲廁時,如大便乾燥、粗硬,糞便直徑超過肛管擴張的最大限度時,硬行屏氣用力,肛管皮膚易被撕裂而導致肛裂。肛裂被反復感染後又可形成慢性潰瘍。老年朋友患上肛裂後,肛門括約肌會發生痙攣性收縮。預防的方法是注意排便時不要用力過猛,以防撕裂肛管。大塊糞便不易排出時,可稍微用力向上托按肛門後部,或使用一些潤滑劑,如甘油開塞露、或泡軟的小塊肥皂等。有肛裂者排便時,可用手墊、手紙托住肛裂處。疼痛劇烈時可熱敷局部,緩解肛門痙攣。久不癒合的重症肛裂應該手術治療。
生活保健出奇招 正確排便助你排毒養生
大便是身體體新陳代謝、排除代謝廢物的主要形式。二便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所以,養成良好的二便衛生習慣,對健康養生長壽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便通暢的保健法
古代養生家對保持大便通暢極為重視。漢代王充在《論衡》中指出:“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
金元時代的朱丹溪也說:“五味入口,即入於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就是說,腸中的殘渣、濁物要及時不斷地給以清理,排出體外,才能保證機體的生理功能。
如果大便經常秘結不暢,可導致濁氣上擾,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調,因此而產生或誘發多種疾病,如頭痛、牙痛、肛門病、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意外、腸癌等。
現代的衰老理論中,有一種自家中毒學說認為,衰老是由於生物體在自身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毒素,逐漸使機體發生慢性中毒而出現衰老。
大便不暢,最易使機體產生慢性自身中毒而出現衰老。可見這種學說與中醫保持大便通暢可以防病延年的觀點是一致的。保持大便通暢的方法很多,簡要介紹如下:
例如,晚上睡覺之前或早晨起床之後,可按時上廁所,久而久之,則可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
1、排便要順其自然
養生家曹慈山在論述排便時說:“養生之過,惟貴自然”。要做到有便不強忍,大便不強掙。“強忍”和“強掙”都易損傷人體正氣,引起痔瘡等病。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忍便不解則使糞便部分毒素會被腸組織粘膜吸收,危害機體。排便時,強掙努嘖,會過度增高腹內壓,導致血壓上升,特別對高血壓、動脈硬化者不利,容易誘發中風病。
另外,由於腹內壓增高,痔靜脈充血,還容易引起痔瘡、肛瘺等病。所以,年老用者尤當注意。
2、要注意肛門衛生和便後調理
肛門對健康養生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講,並不亞於口腔,但通常人們對肛門衛生注意不夠,因此,肛門疾病非常普遍。
大便之後所用手紙應以薄而柔軟、褶小而均勻為宜,不可用含油墨的廢報紙、舊書紙、圓珠筆寫過的紙,更不可用土塊、石塊、木塊等代替手紙,以免污染肛門中毒,或刺傷肛門引起感染。
每天晚上睡覺前,最好用溫水清洗一下肛門,或經常熱水坐浴,保持肛門清潔和良好的血液迴圈。
內褲應宜用薄而柔軟的棉布製品制做,不宜用粗糙或化學纖維的製品。
如果肛門已有炎症,最好用水沖洗,不要用紙揩拭,並要積極治療,防止再引起其他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更應重視肛門衛生。
每次排便後,稍加調理,對身體會有很多益處。若在飽食後大使,使後宜稍喝一些湯或飲料,以助胃氣利消化。
《老老恒言》說:“飽後即大便,進湯以和其氣”,這的確是養生經驗之談。若在饑餓時大便,為了防止便後氣泄,排便時宜取坐位,便後稍進食物,還可做提肛動作3~5次,以補固正氣。
3、運動按摩通便
運動按摩可以起到疏暢氣血,增強腸胃功能和消化排泄功能,加強大小腸的蠕動,促進新陳代謝,通暢大便的作用。
平常可選用一些傳統保健功法鍛煉,如太極拳、氣功導引養生功、腹部按摩保健法等。
此外,還要配合其他方面的綜合保健。調攝精神,保持情緒安定;飲食調理,飲食多樣化,多素少葷,粗細結合;對有便秘者,輔以藥物對症治療等。
如果能做到上述各項,就能有效地保持大便通暢。
二、小便清利的保健法
小便是水液代謝後排除糟粕的主要途徑,與肺、脾、腎、膀胱等臟腑的關係極為密切。在水液代謝的整個過程中,腎氣是新陳代謝的原動力,調節著每一環節的功能活動,故有“腎主水”之稱。水液代謝的好壞反映了機體臟腑功能的正常與否,特別是腎氣是否健旺。小便通利,則人體健康養生;反之,則說明人有疾患。
所以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小便衛生。蘇東坡在《養生雜記》中說:“要長生,小便清;要長活,小便潔”。《老老恒言·便器》亦說:“小便惟取通利”。
保持小便清潔、通利,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方面。
其具體方法約有如下數端:
水液代謝以通暢和調為順,不可滯留,故《素問·經脈別論》有“通調水道”之說。對於保證水道通調之法,清代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提出了重在飲食調攝的四個要點:“食少化速,則清濁易分,一也;薄滋味,無粘膩,則滲泄不滯,二也;食久然後飲,胃空虛則水不歸脾,氣達膀胱,三也;且飲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則水以濟火,下輸倍捷,
四也。所謂通調水道,如是而已。如但猶不通調,則為病。然病能如是通調,亦以漸而愈”。由此可見,正確調攝飲食,做到少食、素食、食久後飲、渴而才飲等,是保證小便清利的重要方法。
此外,情緒、房事、運動對小便的清利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還要保持情緒樂觀、節制房事和適當運動鍛煉。
經常進行導引和按摩保健,對於小便通利很有好處,其主要方法有三:
1、導引壯腎晚上臨睡時,或早晨起床後,調勻呼吸,舌抵上齶,眼睛視頭頂上方,隨吸氣,緩緩做收縮肛門動作,呼氣時放鬆,連續做8~24次,待口中津液較多時,可嗽津咽下。
這種方法可護養腎氣,增強膀胱制約能力,可以防治尿頻、尿失禁等症。
2、端坐摩腰取端坐位,兩手置於背後,上下推搓30~50次,上至背部,下至骶尾,以腰背部發熱為佳,可在晚上就寢時和早晨起床時進行練習。此法有強腰壯腎之功,有助於通調水道。
3、仰臥摩腹取仰臥位,調勻呼吸,將掌搓熱,置於下腹部,先推摩下腹部兩側,再推下腹部中央,各作30次。動作要由輕漸重,力量要和緩均勻。作功時間亦可在早晚。
此法有益氣,增強膀胱功能。對尿閉、排尿困難有一定防治作用。
注意排尿宜忌
排尿是腎與膀胱氣化功能的表現,是一種生理反應,因此有尿時要及時排出,不要用意志控制不解,否則會損傷腎與膀胱之氣,引起病變。《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忍尿不便,膝冷成痹”。《老老恒言·便器》指出:“欲溺便溺,不可忍,亦不可努力,愈努力則愈數而少,腎氣窒塞,或致癃閉”。排尿要順其自然,強忍不尿,努力強排,都會對身體健康養生造成損害。
男子排尿時的姿勢也有宜忌。《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凡人饑欲坐小便,若飽則立小便,慎之無病”。
《老老恒言》解釋其道理說:“飽欲其通利,饑欲其收攝也”。現代醫學中有一種“排尿性暈厥症”,即在排尿時由於血管舒張和收縮障礙,造成大腦一時供血不足而致的突然暈倒的病症。
其發生的原因很多,但有時與體位突然改變,排尿時屏氣用力過度有一定關係。
長期便秘怎麼辦?七招教你通大便
俗話說“大便不通心事重重,大便一通渾身輕鬆”。當前受便秘困擾的人越來越多,從醫學角度講,便秘並不只是指大便“乾燥”的意思,還包括排便次數減少(少於每週3次),或糞質堅硬,排出困難;或感覺排便過於費力或者排便不淨。有效預防和治療便秘,試試以下七個養生小妙招吧。
1.規律排便時間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容易產生便意的時間是晨起後的30分鐘內。這個時期是結腸的活躍時刻。
一天中結腸活躍期有早晨起床後、進餐後,應該在結腸活躍期及時排便。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就算沒有便意也要定時去蹲一蹲,時間長了就會定時出現便意了。
形成的排便規律不能輕易地改變。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一次排便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5分鐘內為宜,長時間的排便會造成肛門局部充血,易患痔瘡。
2.隨“意”而為,專心排便
隨“意”而為,就是有便意時,就要立即去排便,不能忽視便意。如果經常忽視便意或強忍不便,糞便在腸道滯留時間過久,大便乾燥,從而引起或加重便秘。
排便時要專心致志,心無雜念,有些人在排便時喜歡做點其他事,如看看報紙或書、發發短信聊聊天,甚至打遊戲等,殊不知這會促進或加重便秘。
因為排便行為是一個神經反射的過程,而以上的行為分散了排便時的注意力,干擾了這一反射活動,使腸子蠕動不協調,增加了排便時間,甚至抑制了便意,時間久了,肛門、直腸對糞塊的刺激反應就會減弱,造成或加重便秘。
3.改變長期久坐的習慣
長期坐辦公室的人和長途司機等人群,由於長時間坐著工作,活動量少,胃腸蠕動也變得相對緩慢。另外,由於坐的時間比較長,盆腔以及直腸黏膜容易充血而容易引發痔瘡、肛痿、肛裂等肛門直腸疾病,而患肛門直腸疾病的病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害怕排便,對排便的恐懼常常就是發生便秘的前奏。適量的運動可以改善身體機能,有助於消化道的蠕動,促進大便的移動,從而增強便意和排便的順暢度。
4.注意飲食結構的調整
食物不要過於精細,更不能偏食,增加膳食中的纖維素含量,如多食用糙米、玉米、小米、大麥、小麥皮(米糠)和麥粉等雜糧;蔬菜(蘿蔔、芹菜、韭菜、四季豆、薯類和裙帶菜等)、水果(蘋果、紅棗、香蕉、核桃、梨等)。
少吃強烈刺激性助熱食物,如辣椒、咖喱等調味品;忌煙酒。
可多食用一些有防治便秘作用的芝麻粥、核桃仁粥、菠菜粥、紅薯粥、柏子仁粥、松子仁粥等。
要攝取足夠水分,每天清晨空腹飲1—2杯開水或蜂蜜水,可以增加消化道水分,飯後或飯前兩小時左右喝一杯優酪乳。
5.自我腹部按摩
仰臥位,以腹部為中心,用自己的手掌,適當加壓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約10分鐘。可促進腸道的蠕動,保持大便通暢,也是很養生的表現哦。
6.尋找病因很重要
一旦發生便秘時,不要濫用瀉藥,應首先查明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濫用通便藥很容易引發腸擴張和損害腸功能,造成依賴性而加劇病情,正確合理地使用瀉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排便不宜閱讀 最佳排便時間為3~5分鐘
瞭解排便動作
所謂排便動作是指排便時糞便從肛門排出時的一系列動作。這些動作是一種複雜的反射過程。開始先吸氣,然後閉氣,暫停呼吸以增加胸腔內的壓力,接著膈肌下降,腹肌收縮,腹內壓增高,使直腸內糞便從肛門排出,這就完成了一個排便動作。稍事休息,上部位的腸管內的糞便再進入直腸又開始第二個排便動作。正常人每次排便,多數經過2-3個排便動作即可完成。部分人只經過1個排便動作也可完成,如無不適,亦為正常。
注意正常排便
1.注意在排便感明顯時立即如廁,不可久忍大便。
2.按照排便動作規律進行排便,即前一個排便動作完成後,稍事休息,等產生第二次排便感時,再作第二個排便動作,切不可在兩次排便動作的間歇期強行排便。
3.不可蹲廁過久,實際上排便動作所需時間極短,2-3個排便動作約1分鐘,如果超過3-5分鐘後,仍無便意,應停止大便。
4.排便時不宜用力過猛,以免損傷肛門局部,應緩慢增加力量。
5.老年人由於肌肉鬆弛無力,常常感到排便困難,可用手在左下腹部按壓,協助糞便向下運行,也可以在肛門左右兩側向上方按壓,有利於糞便排出。
防止大便秘結
1.調整飲食結構,多食粗糧雜食,多食蔬菜水果,多飲水,少食精細食品。通過飲食調節來防治大便秘結是簡單易行的方法。首先注意飲食量,只有足夠的飲食量,才能刺激腸蠕動,方便糞便正常排出體外。其次是注意飲食的質,主食不宜過於精細,注意經常吃粗糧雜糧,因為粗糧雜糧消化後殘渣較多,可增加對腸管的刺激,利於排便。
副食要注意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因為纖維素不易消化吸收,可增加糞便的體積,提高腸管內壓力,促進腸蠕動,有利於排便。同時,要注意多飲水,特別是重體力勞動者,水分消耗多,更應及時飲水。
2.建立良好的排便養生習慣,排便要定時,不要經常抑制排便感,不要排便時讀書報。
3.適當體育活動。
4.及時治療與便秘有關的其他疾病。
5.便後肛門保護
便後的肛門保護,對於預防痔的發生很有必要。具體方法有:
1.收縮肛門,排便時肛門舒張,便後自然閉合,這是肛門的正常功能,因而可以利用這種生理現象有意識地做3-5次肛門收縮,可增強括約肌功能,消除其疲勞。
2.還納肛內物,如已有一些肛門病,便後有肛內物脫出,應即時還納,以防組織水腫、感染,而加重病情。
3.按摩肛門,肛門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迴圈,對預防痔的發生有積極的作用,可採用兩種方法:每次大便後用軟紙在肛門部按揉,可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交替按摩10-20次,按摩後配合肛門收縮,也可以每晚清洗肛門後用濕毛巾在肛門部按摩數分鐘。
4.坐浴,便後用溫水坐浴,既可以洗淨肛門皮膚皺褶內的汙物,也可促進局部血液迴圈,對保持肛門部的清潔和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排便時間最好別過10分鐘
排便可是人生“大事”,不僅排便不順會令健康受到損害,連排便時間過長危害也十分大。專家建議大家,排便的時候最好別分精力,排便時間千萬別太長。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蹲廁超過3分鐘即可直接導致直腸靜脈曲張淤血,易引發痔瘡,且病情的輕重與時間長短有關,時間越長發病幾率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喜歡在蹲廁的時候看手機看報紙,結果不但影響排便,還讓蹲廁時間不斷延長,其實危害更大。專家指出,久坐廁所的安全臨界線為1小時。因為久蹲不起,會使腹壓增高,容易引起靜脈血回流不暢,導致直腸上靜脈擴張,靜脈群關閉不嚴,靜脈叢壁變薄膨出,經常這樣,就促使了痔瘡的形成,所以縮短如廁時間是預防痔瘡的有力措施。
當然1小時已經是極限了,但是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其實排便的時候最好不要超過10分鐘。正常情況下,大便在1分鐘內就會出來,所以從做到馬桶、開始排便時間、到離開馬桶,這個過程最好控制在3分鐘內。如果感覺仍有殘留的大便沒有出來,那也先起來,等有便意的時候再去洗手間比較好。
要縮短如廁時間,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養成每日定時大便一次的良好習慣
健康養生人直腸內通常沒有糞便,隨著起床引起的直立反射,早餐引起的胃、結腸反射,結腸可產生強烈的“集團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直腸內糞便蓄積到一定量,便產生便意。所以把如廁時間安排在早、中、晚飯後為好。
二是要預防便秘
正常排出的大便是成形軟便,不幹不稀,排便時不感到排便困難,便後有輕鬆舒適的感覺,這表明胃腸功能良好。如果大便秘結堅硬,就會造成排便困難而延長如廁時間,肛門直腸血管內壓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礙。防止大便秘結應注意合理調配飲食,既可以增加食欲,糾正便秘改善胃腸功能,也可以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日常飲食中可多選用蔬菜、水果、豆類等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的飲食,少食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薑等。
三是要注意日常保健
學會心情適時放鬆,要保持肛門清潔,每晚睡前溫水坐浴一次。睡眠時宜採取右側臥位元,促進局部血液迴圈。從事久坐、久立、久蹲職業的人要經常變換體位,適當地增加活動量,參加工(課)間操。
此外,多做提肛運動。方法是(坐、臥、站立均可):吸氣時,肛門用力內吸上提,緊縮肛門,呼氣時放鬆。每次肛門放鬆、緊縮30下,早晚各一次。若能採取胸膝臥位(雙膝跪姿、胸部貼床、抬高臀部)進行提肛運動,則效果更好。
結語:原來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上廁所這樣的小事也會影響到咱們的身體健康,生活中真是處處都是學問呀,不知道大家對這些 生活小常識瞭解的怎麼樣了,大家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一定注意這些小細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