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入地金牛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求原》

【拼音名】Rù Dì Jīn Niú

【英文名】Shinyleaf Pricklyash Root, Root of Shinyleaf Pricklyash

【別名】蔓椒、豬椒、彘椒、豨椒、狗椒、金椒、金牛公、兩邊針、山椒、上山虎、花椒刺、胡椒竻、出山虎、入山虎、馬藥、下山虎、金牛母、雙背針、光葉花椒、鳥不踏、貓公刺、山胡椒、葉下穿針、崖椒、鳥踏刺、雙面針、黃根、魚殼刺、藤椒。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兩面針的根或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anthoxylum nitidum (Roxb.)DC.[Fagara nitidum Roxb.]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洗淨, 切片,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兩面針 常綠木質藤本, 高1-2m。 幼枝、葉軸背面和小葉兩面中脈上都有鉤狀皮刺。 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軟著生在葉軸最下端的小葉片短;小葉柄長1-4mm;小葉3-11,

卵形至卵狀長圓形, 長4-11cm, 寬2.5-6cm, 先端鈍或短尾狀, 基部圓形或寬楔形, 近全緣或有疏離的圓鋸齒, 無毛, 革質而有光澤。 傘房狀圓錐花序, 腋生, 長2-8cm;花柄長1-2mm;萼片4, 寬卵形, 長不及1mm;花瓣4, 卵狀長圓形, 長約2mm;雄花的雄蕊4, 藥隔先端有短的突尖體, 退化心皮先端常為4叉裂;雌花的退化雄蕊極短小, 心皮4。 成熟心皮1-4, 紫紅色, 幹時表面皺褶。 蓇葖果成熟時紫紅色, 有粗大腺點。 種子卵圓形, 直徑5-6mm, 黑色光亮。 花期3-4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多生於低丘陵坡地灌木叢中、路旁等向陽地。

資源分佈:分佈于浙江、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 稍彎曲, 直徑0.7-5cm或更粗, 表面深黃棕色至淺棕色, 具粗縱皺紋, 有時具橫向裂隙,

皮孔突起, 類圓形, 鮮黃色或黃褐色。 橫斷面栓皮薄, 皮部淺棕色, 有稍具光澤的渾黃色斑點;木部灰黃色, 可見同心性環紋及密集的小孔。 商品多切成不規則的塊片或段, 厚1-4mm。 質堅硬, 氣微香, 味辛辣麻舌而苦。 以根皮厚、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根切面:木栓層為10-15列木栓細胞, 韌皮部有少數草酸鈣方晶及油細胞散在, 油細胞長徑52-122μm, 短徑28-87μm, 韌皮部外緣有木化的纖維, 單個或2-5個成群。 木質部導管直徑35-98μm, 周圍有纖維束;木射線寬1-3列細胞, 有單紋孔。 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炮製】取根或枝葉, 去泥沙、洗淨、切片、曬乾, 備用

【性味】辛;苦;微溫;小毒

【歸經】肝;心經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勝濕止痛;消腫解毒。 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腫痛;胃疼;蛔劂腹痛;牙痛;瘡癰瘰鬁;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4.5-9g;研末, 1.5-3g;或浸酒。 外用:適量, 煎水洗, 或含漱;或鮮品搗敷。

【注意】陰虛火亢、孕婦、小兒及年老體弱的病人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