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之:冬至
冬至, 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也是一個傳統節日, 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飲食習俗。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 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 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 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 君道長, 故賀。 ”人們認為:過了冬至, 白晝一天比一天長, 陽氣回升, 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
現在, 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 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 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 盛于唐宋, 相沿至今。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 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 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 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冬至前後, 君子安身靜體, 百官絕事, 不聽政, 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 軍隊待命, 邊塞閉關, 商旅停業, 親朋各以美食相贈, 相互拜訪, 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 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 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 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相傳漢朝時, 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 百姓不得安寧。 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 十分兇殘。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 取“渾”與“屯”之音, 呼作“餛飩”。 恨以食之, 並求平息戰亂, 能過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 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 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 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
服食後, 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 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 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 也有的稱它為”餛飩“和”燙麵餃“, 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 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 覺得味道特別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