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春天要早防風濕的復發

風濕病是一種比較頑固的疾病, 在如今的社會中因為飲食不合理或者生活環境的不同, 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這種疾病。 這種疾病不僅難以治癒, 它的不斷復發可能導致嚴重的肢體僵化, 所以要及早預防治療。 在春季這個氣候變化比較大的季節裡, 尤其要注意風濕病的防治。 有關研究表明, 風濕病發病有明顯的年節律:各類風濕病均以春季3-5月、初夏6月為起病高峰, 其起病、發作的低谷為夏秋7-9月, 由秋至冬病情逐漸加劇。 春天是陽氣初生之時, 特別初春是冬春之交的標誌, 此時稱為“開天門”, 就是說氣候由陰出陽(立春到春分之間),

天漸溫, 寒漸退, 晝漸長, 夜漸短, 氣候逐漸由寒轉溫, 大地由閉藏逐漸開始生髮, 人體也逐漸由冬藏轉入春生, 風濕之邪也容易乘虛而入。

一位從內蒙古來的老人, 年近七旬, 行走蹣跚,是慕名找到八大處中西醫結合醫院的。 經過診斷之後診斷為典型的痹症, 寒邪入侵而致。 而原因是因為五十多年前的一個陽春四月, 老人為生產隊放羊, 遇到了狼, 獨自跳入春季刺骨的河水中搶救羊群, 可誰知, 現在落下下肢嚴重疾病, 長期雙腿肌肉、關節酸痛、腫脹, 陰天雨天冬天尤重。 經過治療, 老人漸漸好轉, 走路不再那麼疼痛了, 晚年生活實現了自理。

八大處中西醫結合醫院宮殿和院長表示, 在風、寒、濕當中風邪當數第一,

“風為百病之長”, 就是說風邪可以帶著寒邪和濕邪同時侵襲人體, 或者說寒邪、濕邪依附風侵襲人體, 所以有“風寒”、“風濕”、“風熱”等說法。 怎麼判斷體內是否已經有了風邪呢?大家知道風是在走動的, 風的特性是善動, 中醫稱為“善行數變”, 比如關節炎疼痛沒有固定的地方, 遊走性疼痛, 就像風一樣, 就認為是感受風邪。

什麼又是濕邪呢?氣候潮濕, 比如一年中的夏秋之交這段時間, 也就是中醫講的長夏, 濕氣較其他時間重。 還有因為地域的不一樣, 氣候也不同, 比如南方多陰雨、多潮濕, 或者居住環境潮濕, 或從事與水接觸的工作。 在這幾種情況下, 如果人體虛弱或者這種氣候太過, 就容易生病, 這就是“濕邪”。

同樣,

熱邪往往依附風邪侵犯人體。 熱邪也常常與濕邪同時侵犯人體, 中醫稱之為“濕熱邪氣”。 濕熱邪給人體帶來的危害有很多, 濕熱邪是引起痹病(西醫稱為風濕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宮院長表示, “濕”和“熱”都是一種有形的物質, 水為濕之漸, “濕邪”重, 逐漸就會形成“水”, 表現為關節腫脹或者肢體腫脹。 《內經》中說:“熱盛則腫”。 關節腫脹除在濕痹時可以出現關節腫脹, 當關節發熱的時候關節也往往會有腫脹。

北京的藕女士, 10歲時不明原因地持續發熱, 造成四肢大小關節腫痛, 先後轉住多家醫院, 治療無果。 後慕名來到八大處中西醫結合醫院, 來看病時才20歲, 經中西醫結合治療一月後, 病情緩解。 至今十年, 也是她持續服藥治療十年, 除雙手小關節發育受限外,

其他多關節未留殘疾。 最可賀的是她並未因病影響學業, 現已大學畢業, 工作了一年。 至今未停用病情控制藥物。

石景山發電廠杜先生, 因多關節突發腫疼, 診斷為類風濕, 前往北京多家醫院求治, 未間斷治療。 但病情無明顯緩解。 一年後找到宮主任所在風濕病醫院, 經中西醫結合治療三個月後, 病情緩解。 停藥十年, 至今未復發。

宮殿和院長表示, 治療風濕病除了要根據患者的症狀正確判斷和準確治療外, 對患者的整體狀況、身體條件、患者的精神狀態也要瞭解, 解除患者的顧慮, 緩解病人的抑鬱或焦慮至關重要。 散寒除濕、清熱利濕、化痰祛瘀等祛邪的治法, 是治療風濕疾病的基本治法;補氣養血、溫陽補腎、滋補肝腎等通痹扶正的治法是變法,

是為了有利於祛邪。 (記者 陳小兵 祝鳳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