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奇:萎縮性胃炎的舌脈治
本期由兩篇文章組成, 彙集了李玉奇老師治療脾胃病的部分經驗, 對數種脾胃病的舌脈表現, 提出了明確判斷。 他還指出對萎縮性胃炎施用諸如平胃散、五積散、越鞠丸、四七湯、丁香四逆湯等方劑, 只能一時減輕症狀, 難以根治;特別是一些鹼性藥對本病有害而無益。
李玉奇教授觀舌診脈絕技
國醫大師李玉奇教授是著名脾胃病專家, 從醫60載, 專研脾胃病30餘年, 在脾胃病的診治上頗有造詣, 曾提出了著名的“萎縮性胃炎以癰論治”學說。 他經過不斷積累, 刻苦鑽研, 反復臨證, 總結出一套“觀舌識病”及“以脈測症”的理論。 我在近一年時間裡有幸隨侍李老身旁, 獲益良多, 現將師翁診治脾胃病之體會與大家共用。
觀舌識病
舌象學概括起來包括舌體、舌質、舌苔的改變。 李老在多年來治療萎縮性胃炎的過程中發現, 舌象能準確地反映出萎縮性胃炎發展的不同階段、輕重險惡及恢復程度等。
望舌體臨床常見以下四種類型:
板狀舌體:此種舌體平直宛若木板, 伸縮自如舌尖橢圓, 系脾胃虛弱之象。 臨床多見於淺表性胃炎及淺表萎縮性胃炎。
香蕉舌體:舌體圓細而長, 狀若香蕉, 尖細根粗, 體窄而厚, 舌體伸出向下微彎, 形若香蕉。 舌體表面不平, 附著顆粒狀物, 如谷粒撒於舌面。 此種舌體為中、重度萎縮性胃炎, 乃脾氣大傷胃陰耗損之象。
胖魚舌體:此種舌體臨床多見,
鋸齒舌體:舌體偏薄偏長, 邊有齒痕, 齒形清晰。 此形舌體為氣陰兩虛, 內有虛火所致。 糜爛性胃炎、潰瘍病、疣狀胃炎、胃粘膜脫垂等疾患常見此舌。
舌質的變化可以概括為如下五點:
紅絳亮帶舌:舌質紅絳兼紫, 舌體兩邊顏色稍淺, 表面有津液敷布, 望之反光, 形成周邊約0.5cm的亮帶圈, 老師將此亮帶圈命名為“舌周邊瘀血帶”。 此亮帶舌為重度萎縮性胃炎的典型舌象, 胃腑的其他疾患少有此舌。
豬腰舌:舌質色深紫, 無苔, 舌面有津液敷布, 光滑如鏡, 狀若豬腎切面。 舌之根神俱無,
裂紋舌:舌面中間有縱斷裂, 形成小溝, 舌質顏色紫絳, 或淡紫色, 此為胃深部潰瘍的徵象。
粟粒紅舌:此種舌體, 舌尖成椎體狀, 紅赤無苔, 表面鋪有細砂狀粟粒, 常為十二指腸球炎或十二指腸潰瘍的外候。
龜背舌:舌面縱橫斷裂, 形成近方塊樣突起, 狀若龜背之紋, 其色赤紅, 有的上敷薄白苔。 此舌臨床少見, 其涵義有二: 一是中晚期腫瘤性疾病, 病勢深重之候;二是先天遺傳, 查無病證, 是一種遺傳性舌質。
舌苔常見:晚秋老雲苔, 苔厚色白而膩, 狀如晚秋老雲, 深層透以黃褐之色, 層次不清, 舌體偏瘦, 舌尖紫紅。
從眾多的病例所見可知:舌質愈紅愈無苔, 病勢發展愈快愈險惡, 這在判斷萎縮性胃炎進展過程中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指征。 舌質失去苔的保護, 證明胃氣將絕;恰恰相反, 當病勢好轉, 舌質隨之變淡, 舌苔漸生, 則呈現有神有根之象。
以脈測症
脈象學對於臨床的指導意義尤為重要, 李老反復強調, 學好中醫要在“脈診”上狠下功夫, 診脈可以辨別病情進退, 判斷愈後。 有些病症臨床表現不甚明顯者, 然單從脈象便可斷其“生死”。
萎縮性胃炎反映在脈象上,
臨床見此脈象應引起醫者的高度重視, 做進一步詳查, 明確診斷。 切脈經驗證明, 萎縮性胃炎凡脈來洪大或弦數, 可見三種病象:1.萎縮性胃炎重度期並伴重度腸上皮化生改變。 2.早期發現胃癌。3.體內隱藏著其他腫瘤。
病勢左右於脈,而脈又反映於病。重度萎縮性胃炎進展期,所出現的脈來弦實有力而洪大,是強弓之弩的排斥反應,稱為“李氏排斥脈象”。這種排斥脈象從妊娠反應即有所體現,如女子受孕,約在40天后,脈來呈滑象,滑脈如珠,往來流利,珠行而轉富有生氣,告知機體內有小生命存在,而同時出現的惡阻,又告知想要用自然吐法,將突如其來附寄體內的生命排斥掉,妊娠惡性嘔吐,即是強烈的排斥反應,而這種排斥是生理一過性的,待適應後,這種排斥現象也就消逝了,而滑脈反應也不敏感了。
再如溫熱病解表後,均認為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愈),汗後身熱脈躁(洪大)則不安(未愈)。所謂不安,一是汗後傷津,一是病變傳裡而誤汗,這都說明正與邪爭反映於脈的道理。萎縮性胃炎從脈象觀察,病之好轉可見脈轉弱,病之告急則脈轉強,所謂強則邪勝於正,所謂弱則正勝於邪。弱乃平脈,洪大弦實乃病脈。
在臨床隨侍階段,洪大弦實之脈象屢見不鮮,經師翁“以脈測症”診斷的病例,胃鏡病理檢查結果多符合中重度萎縮性胃炎伴中、重度腸上皮化生改變或為早期胃癌。亦有少數病例,在排除胃脘惡變之後,通過脈診提示,經進一步詳查,早期發現其他臟器的腫瘤。
臨床還可見有些患者單手脈洪大弦實,而另一隻手的脈象沉細、沉弦。弦實有力提示有惡變之征,沉細、沉弦為正氣未虛之象,此種情形多意味著正可敵邪,預示體內疾患或腫瘤為良性,暫無生命危險。由此可見,脈診對於疾病的提示作用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早期癌變在患者尚未引起重視之前,脈診己提前預知;此時早期手術、早期治療對於有效延長生命,提高預後及生存品質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摘編自《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十八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彙編》)
附:
萎縮性胃炎症狀特徵
胃脘痛多痛在上脘,脹在中脘,泄瀉在下脘。脹滿勝於痛楚,胃感不適無法形容,痛多是隱隱作痛,很少有針刺樣痛,而痛又不同於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空腹痛。且恰恰與之相反,胃脘痛多痛在飯後,特別是子夜過後醜寅時分頻頻作痛,黎明前趨止,每日如此反復。口苦,食少納呆,食而不欲咽下,泛酸而喜酸食,大便秘結與溏瀉交作,並伴時而幹嘔。
體征改變
凡經確診為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其面容呈現一派苦楚,面垢少華,精神萎靡不振,心態敏感,多諱疾忌醫。體重急劇下降,往往在3個月內體重下降3-10kg,一般占體重1/10左右。此時病人並無特殊感覺,只疑為勞累過度或營養不良所致。體重如此劇減,此不同於一般胃脘痛,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粘膜脫垂,胃下垂,乃是萎縮性胃炎特有的病理現象。臨床經驗證明,體重每下降1分,病情加重1分,呈反比例發展,無可置疑。此乃是“消穀為癆”之演變。
小編看完上面描述,想起了他……
舌象變異
胃癰之初期,即淺表性胃炎階段,舌體多胖,舌周邊多齒痕,舌淡苔白或白膩,舌面覆以津液,還顯得舌面有神。此乃胃鬱熱之征,病在氣分。若胃癰至中晚期,即萎縮性胃炎或伴腸上皮化生改變,舌體多薄而瘦,舌尖呈香蕉形,舌質絳(紫),舌面全無苔,呈豬腰子之狀面,舌面赤紅,此病在血分。
臨床經驗表明,舌質愈紅愈無苔,舌質愈赤紅,病勢發展愈快愈險惡;反之,病情愈好轉,舌質隨之變淡,漸而在舌的周邊往裡有浸潤性黃色苔出現,可說明胃氣來複,水火既濟,水之來複,真火得旺,進而胃陽得以宣發,陰助陽生,病勢有所轉機。
反之舌面光滑無苔而赤紫,可見苔疊複被,此乃脾胃之氣頻臨衰敗,陰陽互不為根,陷於陰陽離絕之勢,預後每每不良,如是舌象稱為“李氏鏡面舌”。(脈象內容見前文,此處略)
病勢演變及治療
從病因學分類,該病可歸納為胃陽虛與胃陰虛兩證。胃陽虛病在氣分;胃陰虛則病在血分。從病勢演變過程可分為3期:即初期、中期、中晚期。初期視為淺表性胃炎,治以平肝和胃理脾之法;中期萎縮性胃炎,治以益胃養陰;中晚期,即萎縮性胃炎伴腸化,治以消癰化熱,去腐生新。
就此,如果臨床沿用古方,推薦李東垣溫胃湯化裁,吳鞠通的沙參麥冬飲化裁,以及射干湯、牡丹散、左金丸、金鈴子散、大(小)建中湯等化裁,知犯何逆,隨證加減。
臨床經驗證明:對本病施用諸如平胃散、五積散、越鞠丸、四七湯、丁香四逆湯等方劑,只能一時減輕症狀,難以根治。特別是一些鹼性藥對本病有害而無益。
2.早期發現胃癌。3.體內隱藏著其他腫瘤。病勢左右於脈,而脈又反映於病。重度萎縮性胃炎進展期,所出現的脈來弦實有力而洪大,是強弓之弩的排斥反應,稱為“李氏排斥脈象”。這種排斥脈象從妊娠反應即有所體現,如女子受孕,約在40天后,脈來呈滑象,滑脈如珠,往來流利,珠行而轉富有生氣,告知機體內有小生命存在,而同時出現的惡阻,又告知想要用自然吐法,將突如其來附寄體內的生命排斥掉,妊娠惡性嘔吐,即是強烈的排斥反應,而這種排斥是生理一過性的,待適應後,這種排斥現象也就消逝了,而滑脈反應也不敏感了。
再如溫熱病解表後,均認為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愈),汗後身熱脈躁(洪大)則不安(未愈)。所謂不安,一是汗後傷津,一是病變傳裡而誤汗,這都說明正與邪爭反映於脈的道理。萎縮性胃炎從脈象觀察,病之好轉可見脈轉弱,病之告急則脈轉強,所謂強則邪勝於正,所謂弱則正勝於邪。弱乃平脈,洪大弦實乃病脈。
在臨床隨侍階段,洪大弦實之脈象屢見不鮮,經師翁“以脈測症”診斷的病例,胃鏡病理檢查結果多符合中重度萎縮性胃炎伴中、重度腸上皮化生改變或為早期胃癌。亦有少數病例,在排除胃脘惡變之後,通過脈診提示,經進一步詳查,早期發現其他臟器的腫瘤。
臨床還可見有些患者單手脈洪大弦實,而另一隻手的脈象沉細、沉弦。弦實有力提示有惡變之征,沉細、沉弦為正氣未虛之象,此種情形多意味著正可敵邪,預示體內疾患或腫瘤為良性,暫無生命危險。由此可見,脈診對於疾病的提示作用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早期癌變在患者尚未引起重視之前,脈診己提前預知;此時早期手術、早期治療對於有效延長生命,提高預後及生存品質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摘編自《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十八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彙編》)
附:
萎縮性胃炎症狀特徵
胃脘痛多痛在上脘,脹在中脘,泄瀉在下脘。脹滿勝於痛楚,胃感不適無法形容,痛多是隱隱作痛,很少有針刺樣痛,而痛又不同於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空腹痛。且恰恰與之相反,胃脘痛多痛在飯後,特別是子夜過後醜寅時分頻頻作痛,黎明前趨止,每日如此反復。口苦,食少納呆,食而不欲咽下,泛酸而喜酸食,大便秘結與溏瀉交作,並伴時而幹嘔。
體征改變
凡經確診為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其面容呈現一派苦楚,面垢少華,精神萎靡不振,心態敏感,多諱疾忌醫。體重急劇下降,往往在3個月內體重下降3-10kg,一般占體重1/10左右。此時病人並無特殊感覺,只疑為勞累過度或營養不良所致。體重如此劇減,此不同於一般胃脘痛,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粘膜脫垂,胃下垂,乃是萎縮性胃炎特有的病理現象。臨床經驗證明,體重每下降1分,病情加重1分,呈反比例發展,無可置疑。此乃是“消穀為癆”之演變。
小編看完上面描述,想起了他……
舌象變異
胃癰之初期,即淺表性胃炎階段,舌體多胖,舌周邊多齒痕,舌淡苔白或白膩,舌面覆以津液,還顯得舌面有神。此乃胃鬱熱之征,病在氣分。若胃癰至中晚期,即萎縮性胃炎或伴腸上皮化生改變,舌體多薄而瘦,舌尖呈香蕉形,舌質絳(紫),舌面全無苔,呈豬腰子之狀面,舌面赤紅,此病在血分。
臨床經驗表明,舌質愈紅愈無苔,舌質愈赤紅,病勢發展愈快愈險惡;反之,病情愈好轉,舌質隨之變淡,漸而在舌的周邊往裡有浸潤性黃色苔出現,可說明胃氣來複,水火既濟,水之來複,真火得旺,進而胃陽得以宣發,陰助陽生,病勢有所轉機。
反之舌面光滑無苔而赤紫,可見苔疊複被,此乃脾胃之氣頻臨衰敗,陰陽互不為根,陷於陰陽離絕之勢,預後每每不良,如是舌象稱為“李氏鏡面舌”。(脈象內容見前文,此處略)
病勢演變及治療
從病因學分類,該病可歸納為胃陽虛與胃陰虛兩證。胃陽虛病在氣分;胃陰虛則病在血分。從病勢演變過程可分為3期:即初期、中期、中晚期。初期視為淺表性胃炎,治以平肝和胃理脾之法;中期萎縮性胃炎,治以益胃養陰;中晚期,即萎縮性胃炎伴腸化,治以消癰化熱,去腐生新。
就此,如果臨床沿用古方,推薦李東垣溫胃湯化裁,吳鞠通的沙參麥冬飲化裁,以及射干湯、牡丹散、左金丸、金鈴子散、大(小)建中湯等化裁,知犯何逆,隨證加減。
臨床經驗證明:對本病施用諸如平胃散、五積散、越鞠丸、四七湯、丁香四逆湯等方劑,只能一時減輕症狀,難以根治。特別是一些鹼性藥對本病有害而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