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別做“小濕妹”!濕氣不除再補也白搭

在中醫的致病因中, 有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 在這六種邪氣中, 中醫最怕濕邪。 因為中醫有句話說:“千寒易除, 一濕難去。 濕性黏濁,

如油入面。 ”濕邪是最容易滲透人體的, 因為濕邪從不孤軍奮鬥, 總是要和別的邪氣狼狽為奸結合在一起入侵, 當濕和寒結合在一起叫“寒濕”, 與熱結合在一起則叫“濕熱”, 與風結合在一起則叫“風濕”, 與暑結合在一起就是“暑濕”, 本來寒邪、熱邪、風邪等都是很好去除的;例如驅風很容易, 但一旦形成風濕就是慢性疾病, 倘若濕邪不去, 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 隔山打牛, 這也就是為何中醫認為養生重點在除濕的原因。

濕氣在中醫理論中有分“外濕”及“內濕”。 外濕通常是因為氣候潮濕、淋雨, 環境潮濕等外在濕邪侵襲, 內濕則多是由人體自身的臟腑功能協調失衡所生, 最常見的是“脾虛”失其健運功能, 水濕停聚體內後形成內濕,

內濕常見於肥胖, 痰濕過剩, 或貪食生冷、過食酒肉的人。

中醫古籍常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就是西醫所說的腸胃, 是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 吳明珠說, 脾位於人體中焦部位, 機體的消化運動主要依賴於脾胃, 而脾的一個重要的生理功能就是“運化水液”,

所以人體濕氣重, 和脾的關係密不可分。

濕邪若侵犯人體上部, 容易引起胸悶咳嗽、晨起咳痰, 一遇空氣濕度變大, 就不不舒服, 濕氣若侵犯人體中部, 則會出現腹脹, 沒胃口又不消化, 易導致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若濕氣停滯在人體下部, 則會出現腹脹、腹瀉, 而且患者不好喝水, 而容易引起泌尿系統出現問題, 若濕氣侵犯皮膚, 則容易有濕疹等皮膚問題。

如果脾胃夠健康, 運化水液的功能, 便可防止水液在體內不正常停滯, 一旦脾胃功能失常, 就容易引起水液停滯、痰濕內濕, 出汗是除濕的最好辦法。 但是現代人討厭出汗, 一熱就要開冷氣, 導致汗出不來, 濕氣難散發出去, 導致濕氣停滯體內, 誘發疾病, 她建議如果環境越濕熱, 越要主動出汗, 建議可以多做運動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也可以避免因為天天久坐空調辦公室中很少出汗, 導致身體調控濕氣能力降低的情形。

另外, 也要注意不要吃進濕氣, 而且可以利用飲食來祛濕, 夏天貪食冰冷易使濕氣滯留,

並造成脾胃虛寒, 所以偶爾喝點冷飲無妨, 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多喝多吃, 並且多吃一些冬瓜、紅豆、薏仁等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食物, 飲食注意要保持清淡, 太肥膩以及油炸等美食不易消化, 會加重脾胃負擔, 讓脾的功能變差, 而喜歡吃西瓜、苦瓜或是生菜等生冷食物者, 建議在煮菜時最好加入蔥、薑等一起煮食來降低食物的寒涼性, 減少生冷食物對健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