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糯稻根須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草再新》

【拼音名】Nuò Dào Gēn Xū

【別名】稻根須(《藥材資料彙編》), 糯稻根(《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根莖及根。 稻子收割後採挖。 除去殘莖, 洗淨, 曬乾。

【性狀】乾燥的根莖及根, 簇生成卵形或半圓形的團塊, 根莖呈圓錐形, 黃棕色, 極短, 長至1釐米, 直徑3~6毫米, 上端留有圓形中空的莖基, 其周圍有葉鞘部分, 四周密生無數的鬚根;鬚根長10~15釐米, 粗約1毫米, 外表棕黃色或黃白色, 有稀疏的縱皺紋, 有時生有極微細的支根。 很柔軟, 韌曲, 斷面為黃白色。 具微臭, 味淡。 以乾燥、根長、黃棕色、無莖葉者為佳。

【性味】

甘, 平。

①《本草再新》:味甘辛,

性平, 無毒。

②《中國醫學大辭典》:甘, 寒, 無毒。

【歸經】《本草再新》:入肝、肺、腎三經。

【功能主治】

益胃生津, 退虛熱, 止盜汗。

①《本草再新》:補氣化痰, 滋陰壯胃, 除風濕。 治陰寒, 安胎和血, 療凍瘡、金瘡。

②《中國醫學大辭典》:養胃, 清肺, 健脾, 退虛熱。

③《藥材資料彙編》:止盜汗。

④《藥材學》:補肺健脾, 養胃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5~1兩。

【附方】止渴, 止虛汗:糯稻根燒灰浸水飲。 (《江蘇植藥志》)

【臨床應用】

治療馬來絲蟲病

用糯稻根製成煎劑內服, 每日2次。 每日生藥用量分為1兩、2兩、4兩、8兩、1斤、2斤等6種, 療程3~10天不等。 共觀察389例, 治後複查微絲蚴陰轉率平均在80%以上。 初步認為, 低劑量長療程(每日1~2兩, 服10日)效果雖好, 但療程較長;高劑量短療程(每日2斤, 服3日)效果亦佳, 但部分病人服藥後有反應(主要為發熱發冷、頭痛頭昏、噁心及淋巴結腫);中劑量中療程(每日0.5~1斤,

服5日)療效既好而又無上述缺點, 可作為臨床應用的劑量標準。 本藥對成蟲是否有效尚待研究, 但根據服藥後2~3天有18例發生手背或鼠蹊等處淋巴結腫大的反應推斷, 似對成蟲也有一定殺滅作用。

又用糯稻根4兩煎水。 每日2次分服, 20天為一療程(必要時可延長)。 治療乳糜尿8例, 結果4例臨床治癒, 3例進步, 1例無效。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