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羽毛爸媽在她剛出生就離婚了,
羽毛跟著媽媽一起生活,
平時媽媽忙於工作,
經常出差,
就給羽毛雇了一個保姆,
可以說,
她是從小跟著保姆一起長大的。
除此之外,
小羽毛沒有什麼朋友,
她唯一的玩伴就是一個半人高的洋娃娃,
是她兩歲生日的時候爸爸送給她的生日禮物。
剛上幼稚園的時候,
小羽毛可以什麼都不帶,
但是必須抱著她的洋娃娃,
媽媽也沒多想,
女孩子嘛,
有個喜歡的東西很正常。
可是沒過多久,
媽媽就發現不對勁了。
有一天晚上,
媽媽起來喝水,
突然看到客廳晃過一個影子,
還有刺啦刺啦的響聲,
一會還有說話聲,
頓時嚇了媽媽一跳,
仔細一看,
原來是小羽毛醒了。
孩子拖著洋娃娃到客廳喝了一口水,
然後又去衛生間上廁所,
中途還對著洋娃娃說話。
媽媽心裡一驚,
突然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孩子怎麼半夜起來上廁所也要帶著那個娃娃,
對物體已經癡迷到了一定的程度,
這是戀物癖嗎?可是無論如何,
小羽毛都不肯把洋娃娃放下,
去哪兒都帶著,
媽媽這下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年幼階段,
有個心理依賴期,
尤其是1-2歲的幼兒,
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
小羽毛爸媽在她小時候離婚,
無形中讓孩子在心理上喪失了最基本的安全感。
後來離開家人去幼稚園,
又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就很容易出現一些“異常”的反應。
迷戀洋娃娃,
從孩子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
是把洋娃娃當成了她完全可以依賴和信賴的物件,
她把對父母的寄託都轉移到了洋娃娃身上,
只有這個東西,
才能給她足夠的安全感。
作為家長,
應當如何幫助孩子呢?
1、多多陪伴,
重視與孩子心靈的溝通
剛開始孩子有這種情況的時候不要刻意去改變,
要慢慢瞭解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滿足他們心底的訴求。
抽出時間去耐心陪伴,
逐步矯正孩子“戀物”行為的共識。
這種情況可能會經歷很長一段時間,
可是慢慢地,
孩子柔軟的心就會被愛包圍,
她們得到了安全感,
就漸漸減少對該物的依戀,
不會再過度依賴其它物品。
2、當孩子出現短暫戀物癖的行為,
可以適當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作為父母,
應當在動作、言語等行為上對孩子關注程度的適當減弱,
其表現為注重引導,
不加以刻意的分離,
不再時時刻刻的要求孩子放棄,
對“戀物”視之而不見,
“忽視”它的存在。
當孩子迷戀某一物的時候,
再找一些其它更有趣的東西或者玩具,
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3、幫助孩子逐步矯正
2-3歲是孩子依賴心理,
安全的依戀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身體以及心理的發展。
尤其是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
多少都會出現一些問題,
他們缺乏安全感。
作為家長,
要採取逐步的矯正措施,
不要強行去改變,
給孩子充分的時間,
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
給予他們關注,
幫助他們走出“戀物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