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被稱作“四時神藥”的它,沒想到養生效果居然這么好!
相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年少時體弱多病, 夏天因為脾胃弱而飲食不消、食欲不振, 冬天則因為肺腎氣虛而感冒、咳嗽, 請了很多大夫也未能根除。 直到蘇轍過了而立之年, 他經常服用茯苓, 一年之后病根盡除。 后來他寫下《服茯苓賦并引》一文。
在《服茯苓賦并引》中有記載:“予少而多病, 夏則脾不勝食, 秋則肺不勝寒……古書言松脂流入地下為茯苓, 茯苓千歲, 舉則為琥珀。 雖非金玉, 而能自完也, 亦久矣……”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多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 主要產于云南、安徽、湖北等地。 以云南所產品質較佳, 稱為“云苓”。 別稱:茯菟、茯靈等。 多于7-9月采挖。 以體重堅實、外皮呈褐色而略帶光澤、皺紋深、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
對于茯苓的功效, 早在幾千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主胸脅逆氣, 憂恚驚邪恐悸, 心下結痛,
茯苓甘淡滲利, 藥性平和。 既能滲利水濕以祛邪, 又健脾益氣以扶正, 是利水消腫的要藥, 適用于寒熱虛實各種水腫。 治療水濕內停的水腫、小便不利,
茯苓善于滲泄水濕, 健脾助運, 使濕無所聚, 痰無所生。 凡是水濕痰飲都可以使用。 治療痰飲停于胸脅, 癥狀見胸脅脹滿, 目眩心悸, 短氣, 常常與桂枝、白術、甘草等溫陽化飲、健脾燥濕藥同用。 如果飲停于胃而嘔吐的人, 常與半夏、生姜等化飲降逆止嘔藥配伍使用。
茯苓味甘兼補, 能夠益氣健脾, 可以治療脾虛等病證。 然而藥性平和, 作用和緩, 治療脾胃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病證, 常常與人參、白術、甘草等補氣藥同用。 如果脾虛濕盛泄瀉,常常與人參、白術、薏苡仁等補氣健脾、除濕、止瀉藥配伍使用。
茯苓入心經, 能夠益心脾、安心神。 治療心脾兩虛, 氣血不足的心悸、失眠、健忘, 多與人參、黃芪、當歸、遠志等補氣養血安神藥配伍使用。
在這里給你分享一個方子, 治療小便多、滑數不禁的時候, 可以選用茯苓、干山藥各等份, 均研為細末, 用稀米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