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糖尿病是個窮病

專家小傳
楊文英,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日醫院大內科主任、內分泌代謝病中心主任,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榮譽主任委員

近日, 世界頂級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報導, 糖尿病的發生與社會經濟地位低有關, 尤其是在有家族史的女性群體中。 在研究中,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將空腹血糖大於7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大於6.5%定為糖尿病診斷標準, 分析了5萬多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與糖尿病發生的關係。 結果發現, 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群, 更容易發生糖尿病。

在我國, 大家印象裡糖尿病是一個“富貴病”,

經濟條件好的人更容易得。 為什麼國外情況剛好“相反”呢?《生命時報》記者採訪了中日醫院內分泌代謝病中心主任楊文英。

楊文英教授表示, 在國外, 尤其是歐美國家, 社會經濟條件好的人, 受教育程度一般較高, 會更注重自身健康維護和良好生活方式養成。 比如, 進行規律運動健身、保持良好身材的人相對較多, 有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的人相對較少等, 這些都是影響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我國如今變成了“糖尿病大國”, 每10個成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 還有5億多糖前期患者將要加入糖友大軍。 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存在城鄉差別, 農村人群的患病率為8.2%, 城市人群為11.4%。 看似經濟發達的地方有更多人患糖尿病,

但農村增長速度明顯更快, 且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城鄉已無差別。 可見, 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已逐漸成為糖尿病重災區。

農村患病率的快速增長與人們經濟條件好轉有關。 儘管經濟整體不如城市, 但農村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 頓頓有肉、天天小酒, 缺少鍛煉及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習慣蔓延開來。 與此同時, 人群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和健康教育水準卻沒有提升, 很多人並未意識到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 研究發現, 文化程度在大學以下的人群, 糖尿病發病風險會增加57%。 同時, 糖尿病“後備軍”不斷增加, 糖耐量受損離糖尿病只有一步之遙, 可很多人心存僥倖, 覺得“偶爾血糖超標不要緊, 少吃兩口飯就行”。 我國大慶研究表明,

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不進行干預, 幾乎不可避免都會變成糖尿病;如果堅持控制飲食、增加運動的生活方式干預, 可使糖尿病發病減少一半左右。

楊文英教授表示, 經濟程度對糖尿病發生的影響均與生活方式有關, 國內外觀點是一致的。 經濟地位低的人群在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方面都有待提高, 需要引起社會關注。 中國人本來就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更應加強健康教育力度。 呼籲大家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遠離高鹽、高熱量飲食, 避免久坐不動, 保持健康體重, 遠離煙酒等不良嗜好, 發現血糖異常及時就診, 減少糖尿病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