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尋骨風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尋骨風 Xungufeng

【來源】馬兜鈴科草本植物綿毛馬兜鈴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的地上部份。

【制法】洗淨, 曬乾, 切碎用。

【性味歸經】辛、苦, 平。 歸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 止痛。 用於風濕痹痛, 胃痛, 睾丸腫痛, 跌打傷痛等症。

【用法用量】三錢至五錢, 煎服。

【備註】

(1)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可單味浸酒服或與桑枝、絡石藤配伍應用。 治胃痛可配海螵蛸、陳皮同用;用治睾丸腫痛可與雞蛋同煮, 飲湯食蛋;用治跌打傷痛可配透骨草等同用。 此外, 本品內服還可用治癌腫, 外用可治外傷出血等。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藥理作用】

①對大鼠實驗性關節炎的作用綿毛馬兜鈴揮發曲及提出的總生物鹼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有明顯的預防作用,

非生物鹼部分無效, 冷浸劑經乙醇沉澱1次所得的製劑對蛋清性及甲醛性關節炎均有效果, 但如沉澱兩次, 並經高壓滅菌者即失去作用。

②抗腫痛作用全草的粉末混於飼料中餵食小鼠, 對艾氏腹水癌和腹水總細胞數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對艾氏癌皮下型瘤亦有明顯效果。

煎劑內服也有效。

經初步分析, 有效成分似能溶解于水和乙醇, 不溶於氯仿, 受熱不被破壞。

【性味】《飲片新參》:苦, 平。

【功效主治】祛風濕, 通絡止痛。 治風濕關節痛, 腹痛, 瘧疾, 癰腫。

①《飲片新參》:散風痹, 通絡, 治骨節痛。

②《南京民間藥草》:全草浸酒服, 治筋骨痛及肚痛。

③《江西民間草藥》:治瘧疾, 風濕關節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3~5錢;或浸酒。

【宜忌】《飲片新參》:陰虛內熱者忌用。

【選方】

①治風濕關節痛:尋骨風全草五錢, 五加根一兩, 地榆五錢。 酒水各半, 煎濃汁服。 (《江西民間草藥》)

②治瘧疾:尋骨風根長約四市寸, 剪細, 放碗內, 加少量水, 放飯上蒸出汁, 分三次連渣服。

每隔四小時服一次。 最後一次在瘧發前二小時服下。 (《江西民間草藥》)

③治癰腫:尋骨風一兩, 車前草一兩, 蒼耳草二錢。 水煎服, 一日一劑, 分二次服。 (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臨床應用】

①治療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將尋骨風製成多種劑型使用。

一流浸膏:每20毫升相當於原生藥5錢, 每日20~40毫升, 分2~3次飯後服;二浸膏片:每片0.3克(相當於生藥3.75克), 每日6~12片, 分2~3次飯後服;三注射液:每2毫升含尋骨風總生物鹼20毫克。

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 每日1~2次。

對風濕性關節炎一般4周為一療程;對風濕熱、活動性風濕性關節炎在臨床症狀和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後再繼續用藥1~2周;對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在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後停藥。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以3個月至半年為一療程。

總計觀察306例(其中風濕性關節炎236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70例), 痊癒20例, 症狀體征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者68例, 症狀減輕並有關節功能改善者143例, 無效75例;有效率75.5%。

又據141例風濕性關節炎和48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觀察結果, 用藥2周以上的有效率分別為88.7%和75%。

實踐中觀察到, 活動性風濕多數在用藥1周內症狀體征就有改善, 血沉在1~2周內下降, 抗鏈球菌溶血素O在2~3周內下降;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在1~2周內疼痛減輕,

1~3月關節腫脹改善, 部分強硬的關節活動度增大。

治程中發現, 有些活動性關節炎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例, 開始服藥時有疼痛加重的反應, 類風濕性關節炎尤其是使用激素治療過的患者反應較重, 並且延續時間較長(可能與停用激素有關)。

一部分已發生關節強硬的患者, 服藥後先是疼痛加重(個別還有關節發熱和發癢感), 其後逐漸減輕, 且活動度亦逐漸增加。

因此, 對風濕性關節炎開始服藥1周內,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2~3周內疼痛加重者, 應視為治療有效的徵象, 不能以為無效而停藥。

副作用:部分病例出現噁心、嘔吐, 上腹痛, 不思食, 頭暈痛, 乏力, 心慌, 咽乾等, 一般仍宜堅持用藥。

但對少數病變發展迅速, 汗出甚多, 陰液虧損的患者不宜單獨使用。

②治療胃痛取尋骨風根3錢煎服, 或將生藥放口內嚼爛吞服。

每天1劑, 服至痊癒。

治療各種胃痛400多例, 效果尚可。

如1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服6劑後疼痛即止。

數月未發。

③治療鉤蚴皮炎每次用尋骨風0.5~1兩, 加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

稍涼後用紗布蘸洗患處。

一般初起者洗搽1次即退, 較重者經治1~2次亦可退腫止癢。

尋骨風

(《植物名實圖考》)

【異名】清骨風、貓耳朵(《南京民間藥草》), 穿地節、毛香、白毛藤、地丁香、黃木香(《江蘇植藥志》), 白麵風、兔子耳(《江西民間草藥》)。

【植物形態】

綿毛馬兜鈴 多年生纏繞草本, 全株密被白黃色綿毛。 莖細長, 具數條縱溝。 葉互生, 卵形或卵圓狀心形, 長3~10釐米, 寬3~7.5釐米, 先端尖或鈍,

基部心形, 全緣, 兩面密生綿毛, 尤以下麵密厚;葉柄長1.5~4釐米。 花單生於葉腋, 花梗長2~4釐米;苞片1, 卵圓形, 長約5毫米;花被彎曲, 上端煙斗狀, 內側黃色, 中央紫色;雄蕊6, 花藥貼生於合蕊柱周圍;子房下位, 6室, 花柱先端6裂。 蒴果橢圓狀倒卵形, 胞伺開裂。 種子扁平。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生於山坡草叢及路旁、田邊。 分佈河南、江蘇、浙江、湖北、江西、陝西等地。

【採集】5月開花前採收, 曬乾。

【藥材】①乾燥的根莖呈細圓柱形, 長40~50釐米, 直徑約2毫米, 外表淡棕紅色至黃赭色, 有縱皺紋, 節處有鬚根或殘留的圓點狀根痕。 斷面纖維性, 類白色、淡棕色, 纖維層和導管群極為顯明。

②乾燥全草的莖細長, 外被白綿毛;葉通常皺折或破裂, 淡綠色, 兩面均密被白綿毛。 氣微香, 味微苦。 以根莖紅棕色者為佳。

產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化學成分】含有生物鹼、揮發油、內酯、糖類。

以根莖紅棕色者為佳。

產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化學成分】含有生物鹼、揮發油、內酯、糖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