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糖尿病患者謹防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是影響全身各個臟器和組織血管的糖代謝紊亂疾病, 可以引起許多併發症。 其中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且嚴重的眼部併發症, 以視網膜微血管損害為最顯著的特徵。 此病在歐美各國四大致盲眼病中占第一位或第二位。

研究顯示,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與糖尿病病程關係密切, 其發生率隨糖尿病病程加長而增高。 而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糖尿病患者壽命的延長, 其發生率在我國也有逐漸增高的趨勢。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病與性別, 年齡大小無關, 但是與糖尿病的病程密切相關。

眼底病變隨糖尿病病程加長, 發病率逐漸升高, 如同時合併高血壓或高脂血症, 則眼底病變發病率也會明顯增高。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臨床過程, 根據血糖水準、血糖控制情況、其他全身合併症以及個體差異等, 其病情發展快慢各有不同。 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毛細血管病變表現為微動脈瘤、出血斑點、硬性滲出、棉絨斑、靜脈串珠狀視網膜內微循環異常, 以及黃斑水腫等, 廣泛缺血會引起視網膜或視訊光碟的新生血管以及視網膜前出血、玻璃體積血和牽拉性視網膜脫離。 這些病變的發生均能引起嚴重的視力障礙。

診斷要點

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確診為糖尿病患者。

眼底檢查見視網膜微血管瘤、新生血管形成、出血、滲出、或發生增殖性視網膜病變。 按眼底所見可分為兩型六期。

單純型:

Ⅰ期:有微動脈瘤或合併有小出血點。 (+):較少, 易數;(++):較多, 不易數。

Ⅱ期:有黃白色“硬性滲出”或合併有出血斑。 (+):較少, 易數;(++):較多, 不易數。

Ⅲ期:有白色“軟性滲出”或合併有出血斑。 (+):較少, 易數;(++):較多, 不易數。

增殖型:

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合併有玻璃體出血。

Ⅴ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纖維增殖。

Ⅵ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纖維增殖, 並發生視網膜脫離。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糖尿病患者的眼底改變, 對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查眼底, 必要時作眼底螢光血管造影則可提高診斷率。

預防與護理

嚴格而合理地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發展的基礎;定期作眼科檢查是預防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的重要措施;早期採取針對性治療是保護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視功能的必要手段。

在臨床治療中, 應盡力避免可促使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發生、發展的因素, 如降低血糖水準的速度過快, 持續的高血糖狀態、高血壓或高血脂等。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慎起居、調情志, 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及較劇烈的體育運動;視功能嚴重障礙者不宜單獨行動, 要注意安全。

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為積極治療原發病, 盡可能延緩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進展, 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控制血糖。 是防治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根本措施,

應在內科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和控制飲食, 使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或接近正常水準。 多項研究顯示, 長期穩定地控制血糖可降低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和減慢其發展。

改變飲食結構。 最理想的飲食應由高比例的糖類、纖維素、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低含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組成。 這種飲食結構, 可説明降低血糖、降低膽固醇、延緩視網膜病變的進展。

控制血壓降低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或高血脂, 因此在控制血糖的同時, 應對高血壓及高血脂進行治療。

糾正貧血。 對伴隨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應糾正其貧血狀態, 這將有助於減少硬性滲出量。

此外, 現代中藥——複方丹參滴丸能夠明顯改善血液流變學,

抑制血小板聚集, 拮抗鈣離子, 降低甘油三酯和膽固醇, 具有一藥多治的特點。 多項研究證明, 複方丹參滴丸對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變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能明顯改善糖網患者的視網膜微循環, 改善患者視力、視野, 並能減少視網膜的微血管瘤和小出血斑, 預防視網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欲用中藥防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可以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