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竹筍和什麼食物相克

竹筍是竹竿的雛形, 縱切面可見中部有許多橫隔和周圍的肥厚筍肉, 筍肉又被筍籜包裹著。 筍肉、橫隔及筍籜的柔嫩部分均可食用。

毛竹鞭抽生後3~6年為發筍盛期, 冬季可挖冬筍, 清明前後開始採收春筍, 早竹的春筍品質比毛竹佳。 麻竹、綠竹等叢生型竹栽植兩年後開始收筍, 每年4~11月為採收期, 7~8月為盛收期。 竹筍的筍頭剛露出土面為採收適期, 過遲採收, 纖維多、具苦味。 竹筍, 又稱玉蘭片, 在一年中, 冬、春、夏三季均可吃到鮮筍。

竹筍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竹筍與糖漿一起食用, 會引起中毒反應

竹筍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 與羊肉同時食用會發生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 導致腹痛

竹筍與羊肝同食相克。 據香港《中國民曆》附《食物相克中毒圖解》稱:“竹筍與羊肝相克。 ”《日用本草》介紹:“筍同羊肝食, 令人目盲。 ”由於竹筍記憶體在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如酶類, 與羊肝同炒 (烹調)同食,

產生某些有害於人體的物質或破壞了其中的營養素如維生素A等, 影響眼睛健康, 故雲令人盲目。

竹筍的營養價值及食用注意事項:

竹筍味甘、微寒、無毒, 具有清熱消痰、利膈爽胃、消渴益氣等功效。 用鮮竹筍與鯽魚共燒為湯, 不僅味道鮮美, 還具有開胃清瀝的作用;趁熱給出麻疹、風疹及水痘的小兒喝, 有輔助治療作用;對發熱口幹、小便不利患者亦有清熱利尿作用。 用鮮竹筍煮白米粥食之, 可治療久瀉久痢等症。 用竹筍與菖蒲、冬瓜皮水煎喝湯, 對因腎炎、心臟病、肝臟病、晚期血吸蟲病引起的水腫、腹水, 有明顯的消除作用。 以毛竹筍燒豬肉、雞肉, 是春夏滋補佳品。

現代科學分析證明, 竹筍的營養價值相當高。 以冬筍為例,

每百克中約含蛋白質4.1克, 脂肪0.1克, 糖類5.7克, 鈣22毫克, 磷56毫克, 鐵0.1毫克, 還含有胡蘿蔔素和多種維生素等。 竹筍中的蛋白質組成比較好, 人體必需的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 以及在蛋白質代謝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維持蛋白質構型作用的胱氨酸, 都有一定的含量。 另外, 竹筍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 食用竹筍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 幫助消化, 去積食, 防便秘, 而且是肥胖者的減肥佳品。

竹筍雖然好吃, 但采筍時應避開風日, 以防其本變堅、肉變硬;加工時儘量不要用刀去削, 一遇鐵質, 筍往往會變硬發死;存放時不可剝殼, 否則會失去其清香的風韻。 另外, 由於竹筍性屬寒涼, 又含較多的粗纖維和難溶性草酸鈣,

所以嚴重胃潰瘍、胃出血、腎炎、尿結石、肝硬化、慢性腸炎患者應當慎食。 由於竹筍中含有較多的草酸, 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 兒童正在長身體階段不宜多食;有尿路結石者也不宜食用。 有些人對竹筍過敏, 則應忌吃。

據《醫藥養生保健報》報導, 竹筍脆嫩鮮美、營養豐富, 是高纖維素、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糖蔬菜, 具有消渴、利尿、化痰、減肥、助消化等功效。 單純性肥胖、糖尿病患者、浮腫的人都適合吃竹筍。

但竹筍是寒涼性食品, 含有較豐富的粗纖維, 容易使胃腸蠕動過快, 因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活動期和胃出血的人不宜吃竹筍。

同時, 肝硬化者也不宜吃竹筍。 曾有報導稱有肝硬化的人一次進食較多竹筍, 導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而送醫院急救。

此外患泌尿系結石者不宜常吃竹筍, 其中的草酸鹽易與其他食物中的鈣結合形成難以溶解的草酸鈣, 從而加重病情。

竹筍的食用方法很多, 可以糟、醬、拌、炒、餾、燒、燜、煸等, 也可以做配料和制餡, 更可以加工成製品, 是名貴的“索齋”佳品之一。 常用的竹筍菜肴有醬燒竹筍、冬筍裡脊條、肉末燒冬筍、竹筍炒肉、糟燴鞭筍等。

家常春筍的做法是:將春筍切塊放人沸水鍋中焯一下瀝幹。 將炒鍋置於旺火上, 放人植物油燒至六成熱, 下入豆瓣醬炒至油呈紅色時肥筍塊放人鍋略炒, 加人鮮湯、醬油、料灑、味精, 燒開用澱粉勾芡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