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的味道
杯子是容器, 理論上說不應該影響其中飲料的味道。 但是人們通常說的“味道”, 並非科學意義上的酸甜苦鹹鮮五種基本味道, 而是大腦對外觀、色彩、口感、氣味與味道等等感官體驗的綜合。 在這個綜合體驗的過程中, 心理因素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比如喝酒, 古人就說“葡萄美酒夜光杯”, 大致是葡萄酒與夜光杯的組合, 會給人們更美妙的體驗。 而品茶中, 茶具的作用就被放到了更高的層次, 所謂“器為茶之父”——茶具的重要性, 是跟作為“茶之母”的水相並列的。
精美的杯子自然是會讓人賞心悅目, 帶來愉悅的視覺和心理體驗。 那麼杯子, 是否對於味道的感知有影響呢?
在法國, 標準的葡萄酒杯要求杯體部分的高是直徑的2倍, 而這一法國標準也與國際標準一致。 但這種形狀真的是最合理的嗎?法國標準和國際標準制定的時候都主要是基於傳統和習慣,
葡萄酒中最多的成分當然是水和酒精, 不過決定葡萄酒的風味口感的是那些“微量成分”。 不同的葡萄酒中各種微量成分的種類和多少不盡相同, 品酒時聞到的香味由揮發出來的分子所決定。 一種物質能揮發出多少, 主要由溫度和它在酒中的含量決定, 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也有一定的影響。 比如白葡萄酒, 特色是含有許多的、酯類分子。 當足夠量的酯類分子揮發到空氣中, 被吸進鼻腔, 人就聞到了水果的清香。
紅葡萄酒則是另一種情況。 其中的酯類分子沒那麼多, 風味主要由酒精分子和揮發性的多酚物質來決定。 二者都會在較高的溫度下揮發, 所以紅葡萄酒並不在意溫度升高,
實際上葡萄酒中的風味物質的揮發比這還要複雜得多。 比如, 在杯子內, 揮發出的分子是從下往上擴散, 而不同種類的分子各有不同的擴散速度。 也就是說, 杯子裡酒上方的不同高度, 香味分子的種類和多少可能不同。 用鼻子聞一次之後, 需要多長時間杯中才會揮發出足夠的量使得能夠再次聞到相同的香味?這些問題看起來很無聊,
為了探討“杯子的味道”, 諾伊斯塔特的學者們訓練了一批人, 讓他們識別葡萄酒中的十種代表性的揮發性分子並且評定強度, 比如“黃油味”“花香味”等等。 然後, 挑了十種不同杯體、杯高和杯沿的杯子, 倒入同一種葡萄酒, 讓他們聞不同香味物質的強度。
這些人真的能聞出不同杯子導致的香味差別。 在不同的杯子中, 同一種葡萄酒被聞到的各種揮發成分強度不同。 增加杯體的高度, 或增大杯口的直徑, 都會增加聞到的香味。
作為科學探索, 這些研究很有趣。 不過, 這些結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未必有多大的指導意義——就大多數人對於葡萄酒風味的感知, 可能遠遠到不了體驗出這種細微差別的地步。 所以, 不要糾結用什麼杯子, 自己喝得高興, 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