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為什麼大便前會肚子痛

大便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主要是通過大便的方式排出體內的雜質, 從而達到一個新陳代謝的效果。 但是有的人會發現, 在自己大便前感覺自己肚子痛。 當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 很多人都不知道具體原因出在哪裡。 更不要說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了。 那麼大便前肚子痛是由於什麼樣的原因造成的呢?應該採取什麼的辦法進行解決呢?

由於結腸蠕動使各部結腸收縮, 將糞便推向遠段結腸, 這種蠕動常由肝曲開始, 每日2~3次, 以每分鐘1~2釐米的速度向前推進到左半結腸, 到乙狀結腸貯留。 但在進食後或早晨起床後由於胃結腸反射或體位反射而引起結腸總蠕動, 以每小時10釐米的速度推進, 如乙狀結腸記憶體有糞便可使糞便進入直腸內, 蓄積足夠數量時(約300克左右)對腸壁產生一定壓力時則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個複雜的綜合動作, 它包括不隨意的低級反射和隨意的高級反射活動。 通常直腸是空虛的。 當糞便充滿直腸刺激腸壁感受器, 發出衝動傳入腰骶部脊髓內的低級排便中樞, 同時上傳至大腦皮層而產生便意。 如環境許可, 大腦皮層即發出衝動使排便中樞興奮增強, 產生排使反射, 使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 肛門括約肌舒張, 同時還須有意識地先行深吸氣, 聲門關閉, 增加胸腔壓力, 隔肌下降、腹肌收縮, 增加腹內壓力, 促進糞便排出體外。

如環境不允許, 則由腹下神經和陰部神經傳出衝動, 隨意收縮肛管外括約肌, 制止糞便排出。 外括約肌的緊縮力比內括約肌大30%一60%, 因而能制止糞便由肛門排出, 這可拮抗排便反射, 經過一段時間, 直腸內糞便又返回乙狀結腸或降結腸, 這種結腸逆蠕動是一種保護性抑制。 但若經常抑制便意, 則可使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逐漸失去其敏感性, 對排糞感失靈, 加之糞便在大腸內停留過久, 水分被過多的吸收而變幹硬,

產生排便困難, 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排便是可以隨意志而延滯的, 所以應當而且能夠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當人們早晨起床產生的起立反射, 和早飯後產生的胃結腸反射, 都可促進結腸集團蠕動, 產生排便反射。 因此, 早上或早飯後定時排便符合生理要求, 這對預防肛管直腸疾患是有很大的意義。 應該形成起床後或飯後排便的正常反射, 除非環境不允許, 就不應當有意識地抑制排便。

當排便反射弧的某個環節被破壞, 如切除齒線上4~5釐米腸段, 腰骶段脊髓或陰部神經受損傷, 肛管直腸環斷裂等, 就會導致排便反射障礙, 產生大便失禁。 正常人的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閾值,達到此閾值時,即產生便意。 當100ml糞便將直腸充盈25%時,或者直腸內壓力達到約2.4kPa時,就可產生便意。 要達到非排便不可的程度,直腸內容物和壓力須增加3倍。 但是否排便最後還取決於排便高級中樞對低級中樞的作用是抑制還是增強。 排便次數和習慣因人不同,一般每日1次,早飯後排便。

也有的3~5日或更長排1次,卻不感排便困難。

排便後有舒適愉快的感覺。 因此,不能只按排便次數多少確定便秘、腹瀉或排便的規律改變,應按各人的排便習慣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