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向日葵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中國藥植圖鑒》

【拼音名】Xiànɡ Rì Kuí Yè

【英文名】Sunflower Leaf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lianthus annuus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兩季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向日葵 一年生草本, 高1-3m。 莖直立, 粗壯, 中心髓部發達, 被粗硬剛毛。 葉互生;有長柄;葉片寬卵形或心狀卵形, 長10-30cm或更長, 寬8-25cm, 先端漸尖或急尖, 基部心形或截形, 邊緣具粗鋸齒, 兩面被糙毛, 具3脈。 頭狀花序序單生於莖端, 直徑可達35cm;總苞片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 先端尾狀漸尖, 被長硬剛毛;雌花舌狀, 金黃色, 不結實;兩性花筒狀, 花冠棕色或紫色, 結實;花托平;托片膜質。

瘦果倒卵形或卵狀長圓形, 稍扁, 淺灰色或黑色;冠毛具2鱗片, 呈芒狀。 脫落。 花期6-7月。

【性狀】性狀鑒別 葉多皺縮, 完整葉片呈廣卵圓形, 長10-20cm, 寬8-25cm, 先端急尖或漸尖, 邊緣具鋸齒, 兩面均粗糙。 氣微, 味淡。

【化學成份】

葉含新綠原酸(neochlorogenic acid)[1, 2], 異綠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1],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2, 3], 3-O-阿魏醯奎寧酸(3-O-feruloyl quinic acid)[1], 4-O-咖啡醯奎寧酸(4-O-caffeoyl quinic acid)[2], 咖啡酸(caffeic acid)[3], 東良菪甙(scopoline)[2, 3], 向日葵粗(ehliangine)[4], 枸椽酸(citr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 延胡索酸(fumaric acid)[5]。 秋葉中含葉黃素(lutein)的棕櫚酸和亞麻酸酯[6]。 近來又發現了一些新的成分:4, 5-二氫白色向日葵素(4, 5-dihydroniveusin)A, 絹毛向日葵素(argophyllin)A、B, 15-羥基-3-去氫翅氧灌木腫柄菊素(15-hy-droxy-3-dehydrodesoxytifruticin), 1, 2-脫水白色向日葵素(1, 2-anhydridoniveusin)A, 白色向日葵素(niveusin)B[7, 8], 木犀草素(luteolin), 尼泊爾黃酮素(nepetin), 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 3-去甲氧基棕鱗矢車菊素(jaceosidin), 石吊蘭素(nevadensin), 異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 2, 4-二羥基-4-甲氧基查耳酮(2,4-di-hydroxy-4-methoxychalcone)[9], 大花沼蘭酸(grandifloric acid), 睫毛向日葵酸(ciliaric acid), 17-羥基-對映-異貝殼杉-15(16)-烯-19-酸[17-hydroxy-ent-isokaur-15(16)-en-19-oic acid][10],

15-羥基-3-去氫去氧灌木石蠶素(15-hydroxy-3-dehydrodesoxyfruti-cin)[11]。

幼葉含向日葵環氧內酯(annuithrin)[12]。

葉的非頭狀腺毛含向日葵腺毛酮(glandulne)A、B、C[13]。

葉表皮頭關腺體含白色向日葵素C, 15-羥基-3-去氫去氧灌木石蠶素, 絹毛向日葵素B, 1-甲氧基-4, 5-二氫白色向陽日葵素(1-methoxy-4,5-dihydroniveusin)A, 1, 2-脫水-4, 5-二氫白色向日葵素(1, 2-anthyrido-4, 5-anhydrido-4, 5-dihydroniveusin)A[14]。

【藥理作用】1. 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對大腸桿菌無效;2. 抗瘧作用:還可作為抗瘧藥。 酒精浸劑0.2%濃度在體外能抑制草履蟲, 作用雖不大顯著, 但小量與奎寧尚有協同作用。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降壓;截疙;解毒。 主高血壓;疙瘩;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25-30g, 鮮者加量。 外用:適量, 搗敷。

【各家論述】《中國藥植圖鑒》:葉與花作苦味健胃劑。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