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歌癥”大揭秘 唱歌跑調竟然是一種病
目錄:
第一章:“失歌癥”大揭秘 唱歌跑調竟是病
第二章:失歌癥產生原因
第三章:孩子不要提前唱成人歌曲 “失歌癥”可以避免
編者按:生活中, 我們常常能見到這樣的一些人, 唱歌的時候總是跑調, 怎么糾正都沒有用, 其實這也是一種病, 是一種天生的失歌癥,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起到下文看看吧。
“失歌癥”大揭秘 唱歌跑調竟是病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唱歌跑調, 卻總是充當麥霸;即使認真辨別曲調, 卻聽不出自己在跑調—一不是他們自戀, 也不是他們五音不全, 而是他們“天生”分不清各音符之間音高的差異。
不能分辨音調的失歌者
失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約是4%左右。 至于這些人為什么會患上失歌癥, 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研究結果, 但研究者們認為, 對于音高的識別障礙可能導致了失歌癥,
而且這種識別障礙在現實音樂情景下會被放大, 進而出現音樂相關記憶障礙。
和—般的“五音不全”的人不同, 失歌者的最大問題不在于跑調, 而在于根本不知道自己跑調。 如果用顏色來類比音高, 就像色弱者無法分清波長相近的顏色一樣, 失歌者無法區別出音高相近的音符。 他們聽力正常, 發音亦無異常, 言語交流也完全沒有問題, 但就是對音樂一竅不通, 聽不懂也唱不來。
要知道, 無論是《土耳其進行曲》還是《菊花臺》, 絕大部分音樂都是由音高相鄰的音符按照一定的節奏組成的。 若是察覺不出旋律里的差別, 自然也就無法把握整體旋律的整體變化。
并且, 失歌者還會出現跟音樂相關的記憶障礙, 表現為即使是已經聽過上千次的旋律, 在他們聽來還是陌生, 所以他們很難學習喝歌。
另一方面, 他們也聽不出不和諧的曲調。 嬰兒對音階和節拍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 大約9個月的嬰兒就表現出對連續音階的喜好。 這種能力與后天培養無關, 似乎是人大腦的一項特殊的能力, 而患了失歌癥的人卻對連續的音階無明確偏好。
有的分不清語調
大家都知道, 語調有時是可以決定語意的。 世界上超過一半的語言可以通過語調來改變語意, 特別是漢語、泰語、越南語這些以“語調”出名的語言。 比如“去吃飯。 ”和“去吃飯?”只是結尾語請上的細微差異, 表達的意思可是不同的。
那失歌癥患者能不能區分日常生活用語中這些語調變化帶來的語意改變呢?
目前科學家們認為約有30%的失歌癥患者同時伴有語調的識別障礙, 特別是面對結尾語調的升、降時。 畢竟有些失歌癥患者要在音高(指各種不同高低的聲音, 即音的高度。 漢語里音高變化的不同引起聲調不同)相差達10個半音時才能分辨出不同。
所以, 有語調識別障礙的失歌癥患者就算是應對日常生活也顯得有些不足。
失歌者或方向感差
2007年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提示, 人對音樂中音高部分的處理可能與空間認知能力有關。 研究選擇了失歌者、普通人、音樂家三組不同的人作為研究對象, 然后對他們的音樂能力以及空間認知能力進行測定。
研究者們發現, 失歌者的空間處理能力較其他兩組差許多(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
研究人員推測, 在人的大腦中, 空間處理與旋律識別這兩個認知過程之間存在一定的重疊, 當同時進行這兩項進程討, 可能因存在沖突而使得正常人和音樂家的錯誤率明顯升高,而失歌癥與空間處理能力受損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或許在大腦中,音高是另一個維度的“空間”。這么一來,是不是失歌者也存在一些空間認知障礙呢?比如分不清方向、分不清長短…但目前還沒有相關的研究驗證這個推測。你身邊唱歌跑調的人分辨得出東南西北嗎?
失歌癥產生原因
失歌癥原因是什么?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分析,出現“失歌癥”狀況的患者在認知情況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除了和遺傳因素有關系外,患者自身的表現欲也是“加劇”失歌癥的原因之一。
袁勇貴主任建議,如果想要緩解“失歌癥”的情況,應該先從糾正患者過強的表現欲開始。比方說可以采用將“失歌癥”患者的歌曲錄下來,讓他自己聽一聽的方法。
病理特征
1、這些人擁有正常的聽力,智力和記憶力,卻完全無法感知音樂。對他們來說大多數曲調聽起來都差不多,如果聽不到歌詞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們也聽不出來,不和諧的和弦令大多數人避之不及,他們卻不覺得難聽。
2、失歌癥患者不能準確的唱出一首歌。不過他們往往意識不到,以為自己唱得還不錯。
3、 失歌癥可能存在很多種情況。珀利茲的研究小組發現,大約一半失歌癥患者在韻律認識方面有問題。但是還是有一些失歌癥患者喜歡音樂,因為他們很想享受那種韻律感。
4、在有的失歌者聽來,音樂就像用扳手敲擊水管一樣讓人感到不舒服。不過覺得音樂難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數,對大多數患者來說,音樂只會令他們感到困惑。
病態表現
南京腦科醫院康復醫學科邵偉波主任表示,他并沒有聽過“失歌癥”這一說法,在臨床上,也從沒有碰到過單純的因失去唱歌能力而就診的患者。而且專家指出,嚴格地說,這還不能稱為一種病態,這需要和自己前后對照相比,有的人生下來就對音樂不“敏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是有個體差異的,就好比很多人對于空間差異的感知也是有差異的,很多女性自稱沒有開車的天賦,她們的空間感和方向感就沒有男性強。
導致機理
1、大約有4%的人患有失歌癥,而且失歌癥表現出較強的遺傳性。究竟是什么導致失歌癥?珀利茲推測人腦中有一個專門處理音樂的“模塊”,當這個部分發育不全時人們就會出現失歌癥癥狀。正是因為如此失歌癥單單影響患者的音樂認識,而對聽力,智力等都沒影響。如果珀利茲的推測正確的話,那么音樂同語言一樣,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環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腦部的。
2、有些研究人員不同意此觀點。他們發現失歌癥不單純是音樂上的不足,還與語言或空間處理能力有聯系,有些失歌癥患者存在溝通障礙,當人們通過改變語調來表達情緒時,他們辨別不出對方傳達的生氣,恐懼或諷刺等情緒,難以領會對方的“弦外之音”。
孩子不要提前唱成人歌曲 “失歌癥”可以避免
專家的答案是,先天遺傳問題,目前難以控制,但早期發育等原因引起的“失歌癥”卻可以盡量避免。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科學家依沙貝拉·佩雷茲說,“五音不全”并不是這些人發音有問題,而是他們的聽力不全,這些人不能分辨出不同的節拍和韻律。
在梅祥勝看來,早期培養孩子對聲音的辨別力和敏感度非常重要,他建議:1歲內的孩子聽力器官發育不完全,不能耐受過強的聲音刺激,且辨音能力比較弱。父母可以多向孩子輕聲說話、哼唱或讓孩子聽一些輕柔的音符聲,促進孩子聽覺功能發育,每次不超過10分鐘。
為避免跑調,孩子就要唱兒童歌曲。在梅祥勝看來,現在不少小孩子喜歡唱成人的歌曲,但孩子喉嚨、嗓音發育不完善,他們的音調、音域比較窄,而成人歌曲音域寬且復雜,不適合兒童聲帶的生理特點。
他提醒,男孩12到15歲、女孩11到14歲變聲期過后,才能進行成人的音律訓練。
總結: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唱歌跑調的人并不是因為他們五音不全,而是他們患了“失歌癥”,如果大家想避免這樣的疾病發生,應該從孩子時代就抓起,這樣才能預防哦。(文章原載于《家庭保健》,刊號:2012.02,作者:樸素的唯物者,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可能因存在沖突而使得正常人和音樂家的錯誤率明顯升高,而失歌癥與空間處理能力受損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或許在大腦中,音高是另一個維度的“空間”。這么一來,是不是失歌者也存在一些空間認知障礙呢?比如分不清方向、分不清長短…但目前還沒有相關的研究驗證這個推測。你身邊唱歌跑調的人分辨得出東南西北嗎?
失歌癥產生原因
失歌癥原因是什么?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分析,出現“失歌癥”狀況的患者在認知情況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除了和遺傳因素有關系外,患者自身的表現欲也是“加劇”失歌癥的原因之一。
袁勇貴主任建議,如果想要緩解“失歌癥”的情況,應該先從糾正患者過強的表現欲開始。比方說可以采用將“失歌癥”患者的歌曲錄下來,讓他自己聽一聽的方法。
病理特征
1、這些人擁有正常的聽力,智力和記憶力,卻完全無法感知音樂。對他們來說大多數曲調聽起來都差不多,如果聽不到歌詞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們也聽不出來,不和諧的和弦令大多數人避之不及,他們卻不覺得難聽。
2、失歌癥患者不能準確的唱出一首歌。不過他們往往意識不到,以為自己唱得還不錯。
3、 失歌癥可能存在很多種情況。珀利茲的研究小組發現,大約一半失歌癥患者在韻律認識方面有問題。但是還是有一些失歌癥患者喜歡音樂,因為他們很想享受那種韻律感。
4、在有的失歌者聽來,音樂就像用扳手敲擊水管一樣讓人感到不舒服。不過覺得音樂難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數,對大多數患者來說,音樂只會令他們感到困惑。
病態表現
南京腦科醫院康復醫學科邵偉波主任表示,他并沒有聽過“失歌癥”這一說法,在臨床上,也從沒有碰到過單純的因失去唱歌能力而就診的患者。而且專家指出,嚴格地說,這還不能稱為一種病態,這需要和自己前后對照相比,有的人生下來就對音樂不“敏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是有個體差異的,就好比很多人對于空間差異的感知也是有差異的,很多女性自稱沒有開車的天賦,她們的空間感和方向感就沒有男性強。
導致機理
1、大約有4%的人患有失歌癥,而且失歌癥表現出較強的遺傳性。究竟是什么導致失歌癥?珀利茲推測人腦中有一個專門處理音樂的“模塊”,當這個部分發育不全時人們就會出現失歌癥癥狀。正是因為如此失歌癥單單影響患者的音樂認識,而對聽力,智力等都沒影響。如果珀利茲的推測正確的話,那么音樂同語言一樣,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環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腦部的。
2、有些研究人員不同意此觀點。他們發現失歌癥不單純是音樂上的不足,還與語言或空間處理能力有聯系,有些失歌癥患者存在溝通障礙,當人們通過改變語調來表達情緒時,他們辨別不出對方傳達的生氣,恐懼或諷刺等情緒,難以領會對方的“弦外之音”。
孩子不要提前唱成人歌曲 “失歌癥”可以避免
專家的答案是,先天遺傳問題,目前難以控制,但早期發育等原因引起的“失歌癥”卻可以盡量避免。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科學家依沙貝拉·佩雷茲說,“五音不全”并不是這些人發音有問題,而是他們的聽力不全,這些人不能分辨出不同的節拍和韻律。
在梅祥勝看來,早期培養孩子對聲音的辨別力和敏感度非常重要,他建議:1歲內的孩子聽力器官發育不完全,不能耐受過強的聲音刺激,且辨音能力比較弱。父母可以多向孩子輕聲說話、哼唱或讓孩子聽一些輕柔的音符聲,促進孩子聽覺功能發育,每次不超過10分鐘。
為避免跑調,孩子就要唱兒童歌曲。在梅祥勝看來,現在不少小孩子喜歡唱成人的歌曲,但孩子喉嚨、嗓音發育不完善,他們的音調、音域比較窄,而成人歌曲音域寬且復雜,不適合兒童聲帶的生理特點。
他提醒,男孩12到15歲、女孩11到14歲變聲期過后,才能進行成人的音律訓練。
總結: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唱歌跑調的人并不是因為他們五音不全,而是他們患了“失歌癥”,如果大家想避免這樣的疾病發生,應該從孩子時代就抓起,這樣才能預防哦。(文章原載于《家庭保健》,刊號:2012.02,作者:樸素的唯物者,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