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哪些情志美容方法
它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內經》對陰陽五行、心主神明、五臟情志等的論述形成了中醫心理學理論思想的雛形, 更為重要的是, 它論述了過極的情志對人內心和外形的傷害, 為今天的情志美容打下了理論基礎。 晉至隋唐時期, 通過以孫思邈為代表的醫學家們的努力, 中醫心理學思想得以向縱深發展, 在心理病機及心理調養等方面有了較大進展。 到了宋金元時期, 陳無擇提出了著名的“三因論”, 把清志病因明確為七情, 標誌著七情學說的成熟與定型。 此時期老年養生受到重視, 一些醫家分析老年人的心身特點提出了收心養心、調養神明的論點,
心理治療和心理調養是情志美容的主要方法, 它們都與中醫心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繫。 所謂心理治療, 是一種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治療情緒、精神障礙以及某些損美性疾病(如斑禿、黃褐斑等)的方法;而心理調養則是指修身養性,
情志, 即七情五志,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 五志則是七情與五臟—一對應的喜、怒、思、悲、恐五種情緒。 人之七情, 與生俱來, 是人體對客觀外界事物刺激在情志方面的正常反應, 沒有這些情志活動, 人體就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 七情當發即發, 不但不會傷人, 還可使人陰陽氣血調和, 有益於身心健康和疾病恢復, 惟有長期持續的憂愁思慮, 或暴喜大怒, 才會內傷臟腑, 造成臟腑氣血功能紊亂, 誘發或加速病情惡化。 如《醫醇塍義》說:“夫喜怒憂思悲恐驚, 人人共有之境。 若當喜而喜, 當怒而怒, 當憂而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