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風箱樹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Fēnɡ Xiānɡ Shù Gēn

【英文名】Root of Common Butterbush

【別名】水楊梅蔃、楊梅樹根、水楊梅根、八卦風、黃被棒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風箱樹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phalanthus occidentalis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 挖出後洗淨泥土、雜物、鮮用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灌木小喬木, 高1-4m。 小枝幼時被柔毛, 略扁, 近四歌功頌德柱形, 成長圓柱形, 褐色, 無毛。 葉對生或3葉輪生;葉柄長5-10mm;托葉三角形, 長約4mm, 常具1黑色腺體;葉薄革質;葉片橢圓形、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 長10-15cm, 寬2-5.5cm, 先端急尖, 漸尖或鈍, 基部圓, 上面無毛或沿中脈被柔毛, 下麵脈上毛較密, 側脈10-12對, 近邊緣連結。 頭狀花序球形, 單生或總狀花序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 盛開時直徑3-3.5cm;總花梗長2.5-6cm;小苞片剛毛狀或線狀匙形;萼管長1-1.5mm, 先端4深裂, 理解口處具1黑色腺體;冠白色, 冠管長7-12mm, 花冠裂口處亦有1黑色腺體;雄蕊4;花柱長線形, 長12-15mm, 外露,

柱頭棒錘形, 萌果倒圓錐形, 長4-6mm, 先端具宿萼;種子具翅。 花期秋末冬初(海南省為春末夏初)。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略蔭蔽處或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長江以南各地和臺灣省。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 稍扭曲, 我分枝, 大小不等。 表面灰黃色, 有縱溝紋, 栓皮易脫落。 體輕, 質韌, 不易折斷, 斷而纖維性, 皮部黃棕色, 木部棕黃色。 氣微味微苦, 涼。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5-10列木栓細胞。 皮層較窄。 韌皮部發達, 有單個纖維散在, 尤以近形成層處為多纖維壁厚, 微木化, 層紋明顯。 形成層明顯。 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2-4相聚, 木射線多為1列細胞, 偶有2列, 具單紋孔。 髓部細胞類圓形, 壁厚, 木化。

【化學成份】根含甙(glycoside)和生物鹼(alkaloid)[1]。

【鑒別】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

加乙醇10ml, 冷浸過夜濾過。 取濾1ml, 蒸幹, 殘渣加冰醋酸1ml溶解, 再加醋酐1ml, 濃硫酸1滴, 顏色由黃就紅直至汙綠色。 (檢查甾類)

【性味】苦;涼

【歸經】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散瘀消腫。 主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肝炎;尿路感染;盆腔炎;睾丸炎;風濕性關節炎;癰腫;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0-60g;或浸酒。 外用:適量, 煎水含漱、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嶺南草藥志》:孕婦忌服。

【各家論述】

1.《本草求原》:煎水含, 止牙痛, 若連腮腫, 為末調搽。

2.《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 治肺熱咳嗽。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 收斂止瀉, 祛痰止咳。 治感冒發燒, 咽喉腫痛, 腸炎, 菌痢, 咳嗽。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