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健康報推出《兒童預防接種資訊傳播指南》

由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司局指導, 《健康報》社主辦的“兒童預防接種資訊傳播論壇”在北京舉行, 論壇圍繞國家免疫規劃實施現狀、規範接種呵護兒童健康、科學有效傳播疫苗知識對預防接種的影響、公眾如何辨別預防接種知識常見誤區等話題進行了研討和解讀。 論壇上推出了《兒童預防接種資訊傳播指南》的相關內容。

施健康中國戰略, 保護兒童健康優先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 保護兒童健康是國家的優先策略和選擇。 國家衛生計生委疾控局相關人員在論壇上介紹,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要由2015年的10.7‰下降到2020年的9.5‰, 再到2030年的6.0‰。 ”預防接種是預防、控制甚至消滅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手段, 是保護廣大兒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措施, 做好預防接種工作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意義重大。

“目前, 國家免疫規劃向公民提供了乙肝疫苗、卡介苗等14種免費疫苗, 能預防15種疾病, 加上省市根據地域特點和財力因素補充的免費疫苗, 已能覆蓋大多常見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 ”國家衛生計生委有關負責人指出, 我國兒童預防接種整體水準有了很大的提升, 兒童健康狀況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但同時也要看到公眾對國家免疫規劃政策、預防接種相關知識瞭解還不夠,

尤其是疫苗不良事件發生時, 盲目的恐懼和失信, 讓很多兒童錯過了正常的免疫規劃程式, 為未來感染疾病留下了隱患。 可見科學有效的傳播疫苗知識, 對預防接種率的穩定和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我們願同媒體一起攜手, 先從傳播科學準確的預防接種知識開始, 為兒童規範接種疫苗貢獻自己的力量。

規範預防接種行為, 科學傳播疫苗知識先行

健康行為的促進, 應遵循“知信行”的規律。 《健康報》社副總編輯閆麗新指出, 要規範公眾的預防接種行為, 首先要讓公眾能夠獲取科學的預防接種知識, 然後要確保傳播的知識權威正確, 讓公眾理解並相信, 進而促進科學接種行為。 但目前各種傳播管道, 尤其是網路和社交媒體上關於預防接種的資訊魚龍混雜,

良莠不齊, 公眾難以辨別, 甚至還被誤導。 作為健康傳播領域的權威媒體, 《健康報》社有責任承擔起傳播預防接種科學知識的重任。 為此, 《健康報》社今年6月開始組織編寫《兒童預防接種資訊傳播指南》。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教授在論壇上表示, 從過去多年的疫苗不良事件看, 疫苗資訊傳播存在不科學、片面、甚至誤導的情況, 這不僅讓公眾感到恐慌, 更大的危害是讓很多本該接種疫苗的兒童錯過了接種疫苗的最佳時間, 為一些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隱患。 “這本《兒童預防接種資訊傳播指南》的推出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只有傳播了科學的疫苗知識,

才能引導公眾規範接種疫苗, 從而保護兒童的健康, 為國家減輕醫療負擔, 為家庭帶來和諧幸福。 ”

消除公眾擔心, 從減少常見認識誤區開始

認知存在誤區, 是一切溝通的最大障礙。 一些關於疫苗的錯誤認知經常被肢解傳播, 給公眾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比如“自費疫苗(第二類疫苗)不如免費疫苗(第一類疫苗)安全有效”、“接種過某種疫苗就能100%預防這種疾病”、“打疫苗會影響兒童的自身免疫力”等。

針對常見的自費疫苗不如免費疫苗安全有效的誤區, 北京兒童醫院姚開虎教授指出, 不論免費疫苗還是自費疫苗, 都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有效的標準, 其分別主要是由國家和各地方的疾病危害程度、經濟實力決定的, 例如, 水痘疫苗在北京屬於免費疫苗,

在其它一些省市就是自費疫苗。 還有大多從國外進口的疫苗也是自費疫苗, 但這些進口疫苗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納入了政府免疫規劃範圍, 免費提供給該國公民,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經受住考驗的。

姚開虎教授說, 過去一些疫苗事件中, 很多都能明確是疫苗品質問題還是偶合事件, 但資訊傳播過程中, 往往夾雜了一些與疫苗無關或主觀推斷的錯誤資訊, 致使公眾對疫苗認識出現偏差。 今天推出的這部《指南》, 可以作為新聞工作者傳播預防接種資訊的參考資料, 也可以作為公眾瞭解預防接種知識的權威來源。 預防接種領域的專業人員也願意和媒體、公眾多溝通、多傳播正確的預防接種知識,

共同呵護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