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合適的方式安慰孩子
孩子哭鬧著不讓媽媽上班, 媽媽慌亂中安慰孩子:“寶貝不哭, 媽媽去上班, 一下子便會回來。 ”孩子同意了, 滿懷期待地開始等, 心情慢慢地從相信到懷疑最後到了憤怒, 在下一次, 無論媽媽如何安慰孩子“一會就回來”, 孩子卻不領情。
你也經常這樣安慰孩子嗎?
教育界有個“甘地夫人法則”, 說的是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 她的兒子拉吉夫做手術前非常緊張, 醫生安慰孩子說“手術不痛, 不用擔心”, 甘地夫人聽到醫生的話後及時打斷, 跟孩子說:“手術後幾天的傷口會非常疼痛, 別人不能代替你疼, 媽媽也不行。
“哄騙式”的安慰, 會給孩子帶來什麼?
傷害了孩子, 養出一個防禦式的孩子
孩子生命中的一些“坎”, 需要讓他們承擔, 在一次次的面對中, 孩子才能成長為更堅強的自己。 如果父母總是帶著善意的謊言, 目光短淺地通過哄騙式的安慰達到目的, 孩子會因為你的哄騙而受到傷害, 沒有預告式的殘酷現實會在他們小小的心靈刻下難以抹除的陰影, 養育出一個個不輕易相信他人、對這個世界充滿防禦的、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更重要的, 你養出的將是一個對事情膽怯而不是勇敢面對的孩子。
心理學家:經常被父母哄騙的孩子, 會有撒謊傾向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心理學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認為, 被父母哄騙的孩子會有撒謊行為, 那是因為孩子模仿了父母的行為。 古代思想家曾子對這樣的行為早有遠見, 某天他的妻子出門時孩子吵著跟同, 妻子哄騙孩子說“回家後殺豬吃”, 當妻子回家時, 曾子把豬殺了, 妻子氣急敗壞地斥責曾子, 曾子說“今子欺之, 是教子欺也”(你今天欺騙孩子, 是在教孩子騙人)。 難怪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對自己的要求, 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 父母對自己一言一行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
那麼, 如何才是讓孩子跨過這些“坎”, 替代短見的“安慰”呢?
記得看過一個故事, 說有個智慧的媽媽是這樣做的,
在以後的打針, 當其他孩子都哭喊著“不要打針”時, 兒子會安慰身邊的小朋友:“打針只有一點點疼”, 還要自告奮勇地第一個跑到護士面前伸出小胳膊。
班德拉博士說:“要鼓勵人們嘗試自己懼怕的事物, 必須給他們提供快速、積極的回饋, 以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父母通過向孩子敘述真實和客觀的情況, 打針會有一點疼、吃藥會很苦、爸媽外出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家、做手術後的傷口會十分疼痛……用事實告知孩子後, 孩子會以一種出乎你意料的坦然的心態接受, 即使暫時不能接受, 他們也會慢慢變得理性面對。
每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有的自己的潛力, 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表現, 在基於現實的基礎上, 孩子可能會挑戰自己, 做出讓人驚訝的舉動, 要開你一開始決定是“善意”掩埋還是要激發。 所以, 別再用短見的方式“安慰”孩子, 請將事實告訴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