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蓬草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Pínɡ Pénɡ Cǎo Gēn
【英文名】Rhizome of Dwarf Cowlily
【別名】水栗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睡蓮科植物萍蓬草Nuphar pumilum(Hoffm.)DC.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uphar pumilum(Hoffm.)DC.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萍蓬草 多年生水生草本。 根莖肥大, 橫臥。 直徑2-3cm, 葉漂浮, 紙質;闊卵狀, 長6-17cm, 寬6-12cm, 先端圓鈍, 基部彎缺呈深心狀, 上面光亮, 綠色, 下面紫紅色, 密生柔毛, 側脈羽狀;葉柄長20-50cm;有柔毛。 花梗長40-50cm;花單生梗端, 漂浮水面, 直徑3-4cm;萼片5, 黃色, 革質, 長圓形或橢圓形, 長1-2cm;花瓣小窄楔形, 長5-7mm, 先端微凹, 背面有蜜腺;雄蕊多數;子房上位, 柱頭盤狀, 通常具8-10輻射狀淺, 淡黃色, 或帶紅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池沼、河湖淺水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黑龍江、吉林、河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
【化學成份】根莖含萍蓬草堿(nupharidene), 小萍蓬草堿(nupharopumiline), 7-表萍蓬草堿(7-epi-nupharidine), 去氧萍蓬草堿(deoxynupharine), 7-表去氧萍蓬草堿(7-epi-deoxynupharidine)。
【性味】甘;性平
【歸經】脾;胃;肝;腎經
【功能主治】健脾益肺;活血調經。 主脾虛食入難消;陰虛咳嗽;盜汗;血瘀月經不調;痛經及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