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鹽蛇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陸川本草》

【拼音名】Yán Shé

【別名】樹蜥蠍(《動物學大辭典》), 籬筒馬、午時逢(《陸川本草》), 雷公蛇(《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鬣蜥科動物馬鬃蛇除去內臟的全體。 夏季捕捉。 用小繩結成活套, 系於竹竿頂端, 近其頭部頻頻搖動以引誘之, 待其頭部鑽入套中, 迅速抽緊, 即可捕獲。 捕得後剖腹除去內臟, 拭淨、烘乾;或用好酒浸泡。 浸的酒呈青綠色, 宜放瓷皿內, 避陽光照射, 否則顏色變淡, 影響品質。

【原形態】

全長25~30釐米, 尾長超過體長。 頭部前端尖, 呈三角形;吻鈍圓。 頸部較細。 全體棕褐色, 背面、四肢及尾部有黑褐色袋狀斑紋, 腹面灰黃色。

全身鱗片均起棱, 自頸至軀幹前占體長1/3的脊鱗成尖細突起, 形如馬鬃, 尤以頸部的更為顯著, 耳後兩側亦有少數突起。 四肢發達, 前肢5指, 後肢5趾, 趾較指長, 指、趾端均有鉤爪。 尾如鞭狀, 末端尖細。

多棲於矮小的樹枝上或草叢中, 中午時特別活躍, 常靜候樹幹上, 捕食昆蟲。

【生境分佈】分佈廣西一帶。

【性味】《陸川本草》:甘, 溫。

【功能主治】《陸川本草》:滋養強壯, 祛風濕。 治風濕骨痛, 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浸酒或與瘦肉蒸服。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