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中的養生觀
《呂氏春秋》為秦呂不韋集門客所撰, 成書于秦王政八年, 計160篇, 20余萬字。 該書對研究先秦時期的社會政治、科學文化有著極重要的學術價值。 有關養生學的內容, 主要集中在“本生、重己、貴生、盡數、達鬱”等篇。 其文字有詳有略, 至今讀起來亦倍感貼切實用。
利性取之, 害性舍之
呂氏認為, 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以及個人欲望, 莫不為利, 莫不為害。 如“本生”篇指出, 出入乘車, 以代步履, 但可傷筋軟骨, 名曰“招蹶之機”;肥肉厚酒, 適口豐體, 但可壅伐腸胃, 名曰“爛腸之穀”;過戀美色, 陶醉淫樂, 但耗散腎精, 名曰“伐性之斧”。 而懂的養生的人, 則重生輕物, 對於外物“利於性則取之, 害於性則舍之”。 故能終其天年而不衰。 “重己”篇則指出, 懂養生的人不住大房, 不築高臺, 飲食不求豐盛, 衣服不求過暖, 這樣能保持陰陽適度, 脈理通暢, 方可享長壽之福。 “貴生”篇則進一步提出避害之法, 認為要達到“全生”,
流水不腐, 戶樞不螻
以動養形, 以求壽考的養生之道, 在春秋時期就已有完整的文字記載。 如莊子所說的“吐故納新”等。 呂氏在“盡數”篇中說:“流水之腐, 戶樞不螻, 動也。 ”這是強調“生命在於運動”的東方文化的至理名言, 至今仍燴炙人口, 銘記人心。 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 精氣貴乎流通, 而精氣流通的先導,
無饑無飽, 清潔水源
飲食調養是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了我國最早的食養家伊尹的故事。 伊尹為商湯講述美味之技, 他從水火、五味、烹調等方面, 講述良好的飲食養生方法。 呂氏受其意, 提出“凡食為道, 無饑無飽, 是之謂五臟之葆。 ”即飲食保持不饑不飽的狀態, 這樣才能使五臟得到安和。 他還強調“食能以時, 身必無疾。 ”定時定量的飲食對於中老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若認為老年食量越多越好, 那麼遲早就會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疾患。 細細品味“不饑不飽”四字的含義並能實行之, 對保障精氣的充盈與流通至關重要。 書中還提到烹調是一門非常細緻、非常講究的學問,
古代所流傳下來的都是精華, 是先輩們的精血。 所以向他們學習養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