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鳶根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Yuān Gēn

【別名】鳶頭、扁竹根、赤利麻、土知母、冷水丹、蛤蟆跳缺、藍花矮陀、九把刀、搜山虎、下搜山、藍七、天蜈蚣、下山虎、搖痕七、勒馬回陽、中搜山、土田七、烏七、蛤蟆七、青蛙七、蜞馬七、搜山狗、蛇頭知母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鳶尾科植物鳶尾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ris tectorum Maxim.[I.chinensis Bunge]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挖出根莖, 除去莖葉及鬚根, 洗淨, 鮮用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鳶尾, 多年生草本。 高35-80cm。 植株基部圍有老葉殘留的膜質葉鞘及纖維。 根莖較短, 肥厚, 常呈蛇頭狀, 少為不規則的塊狀, 環紋較密。 葉基生;葉片劍形, 長15-50cm, 寬1.5-3.5cm, 先端漸尖, 基部鞘狀,

套疊排成2列, 有數條不明顯的縱脈。 花莖高20-40cm, 與葉近等長, 中下部有1-2片莖生葉, 頂端有1-2個分枝;苞片2-3;花梗長1-2cm;花藍紫色, 直徑達10cm, 花被裂片6, 2輪排列, 外輪裂片倒卵形或近圓形, 外折, 中脈具不整齊橘黃色的雞冠狀突起, 內輪裂片較小, 倒卵形, 拱形直立, 花被管長3-4cm, 雄蕊3, 長2.5-3cm, 花藥黃色;子房下位, 3室, 花柱分枝3, 花瓣狀, 藍色, 覆蓋著雄蕊, 先端2裂, 邊緣流蘇狀。 蒴果, 橢圓狀至倒卵狀, 長4-6cm, 直徑2-2.5cm, 有6條明顯的肋;種子梨形, 黑褐色, 種皮皺裼。 花期4-5月, 果期6-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林緣、水邊濕地及向陽坡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乾燥根莖呈扁圓柱形, 產面灰棕色, 有節, 節上常有分歧,

節間部分-端膨大, 另-端縮小, 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環紋, 愈近頂端愈密。 質堅硬, 斷面對見散在的小點(維管束)。 氣微, 味苦辛。

【化學成份】根莖含異黃酮糖甙:盾葉夾竹桃甙(andro-sin), 鳶尾黃酮新甙(iristectorin)A、B, 鳶尾黃酮新甙元(iristectorigenin)A、B, 去甲基鳶尾黃酮新甙元(demethyliris-tectorigenin)A或B, 鳶尾酮甙(tectoruside), 鳶尾甙(tectori-din), 鳶尾甙元(tectorigenin), 野鳶尾甙元(irigenin)。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鳶根對炎症早期和晚期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乙醇提取物13g/kg灌胃, 對組胺、醋酸所致的小鼠皮膚或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巴豆油所致耳腫脹均有抑制作用。 對大鼠的透明質酸酶或甲醛性足腫脹及棉球肉芽組織增生也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所含鳶尾黃酮甙和鳶尾黃酮, 在試管中有抗透明質酸酶的作用, 且不為半脫氨酸阻斷, 還能抑制大鼠的透明質酸酶性浮腫,

而不抑制角叉菜膠性浮腫。 對大鼠因腹腔注射氮芥引起的腹水滲出亦有抑制作用。

2.解熱作用:乙醇提取物8g/kg灌胃, 對皮下注射15%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發熱具有一定的解熱作用。

3.抗過敏作用:鳶尾黃酮對大鼠因卵清蛋白誘導的皮膚被動過敏的抑制率為40%。

4.其他作用:鳶根有明顯祛痰作用, 乙醇提取物25g/kg灌胃, 能顯著增加小鼠呼吸道排痰量。 體外試驗,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乙型鏈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0%鳶尾對京防86-1(甲1型)流感病毒無抑制作用。 此外尚有催吐和瀉下作用。

5.毒性: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39g/kg, 也有報導認為大於50g/kg。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殘葉及雜質, 洗淨, 取出,

潤透。 切薄片。 乾燥, 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呈不規則或類圓形的薄片狀。 直徑0.8-1.8cm。 周邊談棕黃色或棕褐色, 具縱溝紋及緻密的橫環紋, 並可見眾多圓孔狀鬚根痕及殘留鬚根。 切面淡棕黃色或淡灰棕黃色, 可見散在的筋脈小點, 有時還可見環紋。 質堅, 氣微, 味苦。 貯乾燥容器內, 置通風乾燥處, 防黴。

【性味】苦;辛;寒;有毒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消積殺蟲;破瘀行水;解毒。 主食積脹滿;蛔蟲腹痛;症瘕臌脹;咽喉腫痛;痔瘺;跌打傷腫;瘡癤腫毒;蛇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l-3g;磨汁或研末。 外用:適量, 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