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告訴你為什麼會感覺疲勞
疲勞是機體在一定環境條件下, 由於過長時間或過於繁重、緊張的體力或腦力勞動而引起的作業效率明顯的暫時降低的一種生理現象, 主觀上一般伴有疲倦感, 甚至筋疲力盡的感覺。 但主觀疲倦感並不一定是機體疲勞, 有時無疲倦感覺, 而機體卻已進入疲勞狀態。
疲勞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 大體上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①個別器官疲勞, 常發生在僅需個別器官或肢體參與的緊張作業, 如打鍵盤等。
②全身性疲勞, 繁重體力勞動所致, 常有特殊的感覺與行為, 如全身肌肉和關節酸痛、疲乏和嗜睡等。
③智力性疲勞, 持續而緊張的腦力勞動引起, 其特點為頭昏腦脹、全身無力、嗜睡或失眠、易激動、肌肉鬆弛。
④技術性疲勞, 多見於腦體並重, 且神經精神相當緊張的作業, 如駕駛。 疲勞還可以分為精神疲勞和神經疲勞, 也可分為肌肉的、代謝的、情感的、環繞的疲勞以及急性疲勞和慢性疲勞, 還有所謂心臟疲勞、視疲勞等。
中醫學很早以前就非常重視人身體的疲勞現象, 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稱謂。 如:疲乏、無力、倦怠、脫力、解亦、五勞、七絕等等。 對於不同的人和不同情況, 疲勞可以表現在不同的部位上, 除全身乏力外, 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軟、精神不振、視力疲勞、陽痿早洩、反應遲鈍等等, 疲勞既可出現在健康人身上, 也是很多疾病中出現的某一個症狀。
疲勞如長期得不到完全恢復, 如頻繁的過度緊張訓練、不適當的提高訓練要求和勞逸安排不當等, 使大腦皮層機能受到破壞, 神經—體液調節機能紊亂, 各器官、系統的機能狀態發生異常變化, 從而使疲勞轉入過度疲勞, 即從心理狀態轉入病理狀態。 主要表現為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訓練成績下降、食欲不良、體重減輕、困倦而失眠、頭昏腦脹, 久之則可引起神經衰弱、安靜時心率加快, 甚至出現心臟擴大、病理雜音等。
中醫認為, 疲勞現象的出現, 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的關係, 這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識,
保持良好心態, 做到“形神合一”, 合理組織訓練和勞動也是預防過度疲勞的重要因素, 注意勞逸結合, 恰當安排工間暫歇和工間休息。 其他措施如改善訓練或勞動環境衛生, 減少和消除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 宣傳訓練、勞動、運動生理衛生知識, 加強醫學監督, 改善伙食, 搞好衛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