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營養不良症
概述
肌營養不良症是由遺傳因素所致的以進行性骨骼肌無力為特徵的一組原發性骨骼肌壞死性疾病,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和分佈的進行性加重的骨骼肌萎縮和無力。
也可累及心肌。
病因
本病病因是遺傳異常,
在不同的類型中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
但遺傳因素通過何種機制最終造成肌肉變性,
則始終未明。
症狀
按照典型的遺傳形式和主要臨床表現,
可將肌營養不良症分為下列類型:
(一)假肥大型:屬X-連鎖隱性遺傳,
是最常見的類型,
根據臨床表現,
又可分為Duchenne型和Becker。
1、Duchenne型營養不良症(DMD):也稱嚴重性假肥大型營養不良症,
2、Becker型(BMD):也稱良性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症, 常在10歲以後起病, 首發症狀為骨盆帶及股部肌肉力弱, 進展緩慢, 病程長, 出現症狀後25年或25年以上才不能行走, 多數在30-40歲時仍不發生癱瘓, 預後較好。
(二)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男女均有, 青年期起病, 首先面肌無力, 常不對稱, 不能露齒, 突唇.閉眼及皺眉,
(三)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症:兩性均見, 起病于兒童或青年, 首先影響骨盆帶肌群及腰大肌, 行走困難, 不能登樓, 步態搖擺, 常跌倒, 有的則只累及股四頭肌。 病程進展極慢。
(四)其它類型:股四頭肌型、遠端型、進行性眼外肌麻痹型、眼肌-咽肌型等, 極少見。
檢查
(一) 血清酶測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診斷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標,
可在出生後或出現臨床症狀之前已有增高,
當病程遷延時活力逐漸下降。
亦可用于檢查基因攜帶者,
陽性率為60-80%。
2、血清肌紅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攜帶者中也多顯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也很敏感, 20歲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為119.00, 20歲以上男性為84.30, 女性為77.50, 以上三項血清酶中CRK, PK的陽性率高於Mb, 三項綜合檢出率為70%左右。
4、其它酶:如醛縮酶(ADL), 乳酸脫氫酶(LDH), 穀草轉氨酶(GOT), 穀丙轉氨酶(GPT)等, 也可增高, 但均非肌病的特異改變, 亦不敏感。
(二)尿檢查:尿肌酸排出增多, 肌酐減少。
(三)肌電圖。
(四)肌活檢:可見如前述的病理改變, 若有條件可應用X-CT或核磁共振檢查技術, 能發現肌肉變性的程度和範圍, 可為臨床提供肌肉活檢的優選部位。
治療
無特殊治療,
各種療法如別嘌呤醇、心痛定、能量合劑、肌苷、加蘭他敏、聯苯雙脂、阿膠、胰島素葡萄糖療法、腮腺素、大劑量VitE及高壓氧艙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