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走路容易腳痛 自查一下足弓

懷疑孩子有扁平足的可以去醫院請醫生檢查。 (圖@視覺中國)

醫學指導/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曾參軍

小楊是一名徒步愛好者, 他非常熱衷戶外活動, 但是每次興高采烈地參加徒步或遠行後, 便要忍受來自腳底明顯的疼痛感與無力感, 而平時打籃球也沒有小夥伴們跳得高。 小楊後來到南醫三院足踝外科就診, 最終診斷為扁平足。 南醫三院足踝外科主任曾參軍介紹說,

臨床上這樣的病例還真不少。 建議大家平時有類似困擾可以自己檢查一下自己的足弓是否異常。 青少年如果發現扁平足, 建議儘早干預。

什麼是扁平足?

曾參軍介紹, 扁平足通常稱為脛後肌腱功能不全, 又稱平足症,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平板足、平足、扁平外翻足, 泛指各種原因造成的足弓塌陷低平甚至消失, 患足跟外翻、足外展無彈性, 在行走和站立時容易出現足部疲乏和疼痛症狀。

可能很多人對足弓沒有概念, 足弓是由足部的跗骨、蹠骨拱形砌合而成的凸形向上的弓形結構, 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構成類似弓弦結構。

足弓可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穩固性, 行走時將身體重力下傳至跟骨和蹠骨小頭,

保護足底的血管和神經免受壓迫。 足弓拱形、韌帶的彈性, 以及足底肌肉的收縮是維持足弓以及足部彈跳的能動條件。 跳躍和高處落地時對地面反彈力有緩衝作用。 足弓的功能如果被破壞, 人體直立、行走、彈掉等動作就會受到影響。

穿鞋不當也可誘發足弓塌陷

曾參軍說, 任何骨、韌帶、肌肉生理狀態異常都可能導致足弓塌陷或消失, 其發生原因包括生理性和先天性結構異常、創傷、足部骨病(如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結核、脊髓灰質炎後遺症、腦癱), 以及後天不良習慣因素如足部長期負重、體重增加、長期臥床所致韌帶鬆弛和肌肉萎縮、穿鞋不當等。

不過, 需要注意的是, 有的人足部內側在長期站立或行走後發生疼痛症狀而且越來越重,

有時候不一定是扁平足, 也可能是有足底筋膜炎、拇外翻等足部疾病。

除了去醫院檢查外, 大家平時也可以通過兩個簡單的方法初步進行自我篩查:

方法一:站立直視法

站立時從足的內側方觀察足部是否具有弓形。 一定要是站立位時觀察足弓, 因為非站立位不負重, 姿勢型扁平足往往也會呈現出足弓的弧度, 讓人誤以為足弓正常。

方法二:足印檢查法

在深色地板或不吸水的地面, 用足底沾水或白粉印記, 觀察足底印記的形狀。

學步期這樣預防扁平足

在學步前期, 曾參軍建議孩子赤腳行走;在學步初期, 則建議穿著硬底鞋以保護足弓, 預防扁平足的發生。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應該穿軟一點的鞋子才舒服,

這其實不利於學步期孩子足部的發育。

平時也可以有意識練習用足底外緣著地行走, 避免足部長期處於一種姿勢, 防止足部疲勞, 適當的跑跳動作有助於鍛煉足部肌肉, 減輕韌帶負擔。

需要提醒的是, 少年兒童不宜穿有跟的鞋, 特別是女孩要避免模仿大人穿高跟鞋。

進行功能鍛煉可改善扁平足

曾參軍介紹, 所有的扁平足都可進行功能鍛煉, 如用足尖寫字、足趾夾毛巾、提踵外旋運動等。 姿勢性和大多數痙攣性平足症可以通過理療、按摩、加強足內外在肌鍛煉以及穿矯形鞋或足弓墊來矯正或改善。

至於那些經過上述鍛煉仍然無法達到滿意效果的患者, 建議儘早到醫院就診,

確定治療方案, 尤其是學齡初期(7~9歲)扁平足不能改善者, 建議及早進行微創治療, 若學齡初期的扁平足得不到糾正, 成年後會慢慢發展成僵硬性扁平足, 必須接受複雜的開放手術才能解決。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游華玲(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