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醫生”如何給自身成長添動力【週末講壇】
面對漫長的成長期, 面對來自科研、臨床以及外界社會的壓力, 剛剛踏入醫療隊伍的“小醫生”們往往容易迷失在千頭萬緒的工作和學習中。
蔡威
醫學博士、教授
現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
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所長
“牛奶怎麼可以直接掛吊瓶輸進去呢?”
“
小兒外科、臨床營養, 是我主要從事的業務工作和研究領域。 在一些人看來, 這看似是不著邊際的跨界。 作為21世紀的外科進展專業之一, 外科的臨床營養領域因為看似和手術沒有直接的關係, 往往不被重視, 外科醫生的投入也不多。 說起來, 兒科醫生出身的我最初關注它還鬧過一次小笑話。 1985年, 我在小兒外科看見有一位病人在掛裝有“牛奶”的吊瓶, 我很好奇, “怎麼牛奶也可以直接輸進去”?科室的同事說“你錯了, 這是脂肪乳劑”。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我慢慢地對臨床營養學感興趣並開始研究, 直到現在。
”
要提高科研、臨床水準, 就得“聚焦”
“
作為年輕醫生, 可能面對的專業選擇有很多。 我們說,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 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臨床水準, 就得“聚焦”, 否則只能成為一名醫生, 或者一名不錯的醫生, 但不會成為醫學“專家”或“大家”。
我原本從事的是小兒外科, 再細分是普通外科。
當你在某個領域做出一定成績後, 身為醫生, 可能你要承擔的東西會更多, 其中有壓力, 也有喜有悲。 前段時間, 我收到一封郵件, 說的是一位名叫小寧(化名)的小姑娘, 由我相熟的專家推薦, 想要來我這裡接受治療。 那位專家朋友也是行業裡的權威, 他表示對這個孩子已經無能為力了, 給她推薦了兩個選擇, 要麼來找我, 要麼就只能等待死亡。 在信中, 孩子的家長說得詞真意切:“我是流著淚寫這封信的,
看到這樣的信, 心裡會像壓了一塊大石頭。 你成了另一個人生存下來最後一點點依靠, 哪怕再難, 你還是要頂著壓力給別人希望, 哪怕只有1%。
”
興趣能保證你心態平穩, 對事業執著
“
從醫30年, 慢慢地我自己也總結了一點做這一行的體會。
首先, 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規劃。
目標不一樣, 主觀能動性也不一樣, 這是需求的驅動。 有了規劃, 你可能不會僅僅為了生存和實用, 哪裡待遇高就到哪裡去。
第二個是激勵驅動。
是什麼牽引著你完成這件事。 它的最高境界是興趣。 拿我來說, 我從小就喜歡醫生這行, 從前常常跑到舅舅的醫院去, 想看臺手術, 還自己給自己摸索著紮過針灸。 十七八歲一聽說高考恢復, 便馬上報考了醫學院。 如今我做管理工作, 仍然捨不得小兒外科, 只要有空, 還是會上手術、做科研。 所以, 關鍵是興趣, 它能保證你心態平穩, 對事業執著。
第三, 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臺。
在這裡, 你可以找到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和你一起完成你的志向。 這一點我要著重說的是,中國的學生很多都不愛提問。在論壇上或者會議上,美國、歐洲的年輕人會爭先恐後地向前輩發問,關於任何主題的他都要問。記得90年代初,我還是很年輕的醫生,那時我就經常在論壇上向教授們發問,有時候還提著書去問。而也就是因為這一點,後來北京協和醫院的蔣朱明教授特別關照我,在我做主治醫生的時候,就把我帶到他創刊的《中華臨床營養》雜誌,破格做編委。
每個人的成長,都有順有逆。以我的經驗來看,在你很順的時候,不要妄自尊大,要抓住時機,多多學習各個代教臨床老師的技能,同時要帶著臨床問題去查書。我現在依然是這樣。比如說前段時間,我們碰到一個遺傳性胰腺炎的病人。小兒遺傳性胰腺炎不多見,我遇到了就必須去查,然後馬上決定寫一篇論文落實下來。這些應該是做學問的一整套流程。
”
“我希望年輕醫生可以成為完整的人”
“
我常說,醫學是一場接力賽。這樣說是因為兩方面。第一,在一定時期內,醫學有其局限性。今天它發展到這一步,我就只能認識到這裡,病因是什麼、要怎麼治,我真的沒有這個認知和處理能力。但隨著認識的加深和科學的進步,當這些病、這些基因被查明、歸類,特殊的疾病就再特殊了。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歷史的長河裡,疾病不會終結,醫學和科學的進步也永遠不會停止。所以,對醫學的好奇心、激情,對生命發自心底的敬畏,是醫學永恆的動力,也是你們一生從事醫學、做好醫生的動力。所以,那些僅僅把醫生當成一份賺錢的工作的人,你們可能只能做一名一般的醫生而已。
”
不要總是滿足於“吃老本”
“
於是我想到,中國有如此厚重的文化積累,卻缺乏自然科學的重大發明。我們古代有四大發明,但是相比較後來電的、蒸汽的、電腦網路的發明,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所以我還是想說,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短板。這個短板,就是創新教育的不足。大家總是滿足於“吃老本”,習慣“拿來主義”。事實上,一個人一輩子重複做了一萬件青銅器,和一個人一輩子畫了半壁空前絕後的壁畫兩者之間,誰更被歷史記住,是一件很容易判斷的事。
”
這一點我要著重說的是,中國的學生很多都不愛提問。在論壇上或者會議上,美國、歐洲的年輕人會爭先恐後地向前輩發問,關於任何主題的他都要問。記得90年代初,我還是很年輕的醫生,那時我就經常在論壇上向教授們發問,有時候還提著書去問。而也就是因為這一點,後來北京協和醫院的蔣朱明教授特別關照我,在我做主治醫生的時候,就把我帶到他創刊的《中華臨床營養》雜誌,破格做編委。
每個人的成長,都有順有逆。以我的經驗來看,在你很順的時候,不要妄自尊大,要抓住時機,多多學習各個代教臨床老師的技能,同時要帶著臨床問題去查書。我現在依然是這樣。比如說前段時間,我們碰到一個遺傳性胰腺炎的病人。小兒遺傳性胰腺炎不多見,我遇到了就必須去查,然後馬上決定寫一篇論文落實下來。這些應該是做學問的一整套流程。
”
“我希望年輕醫生可以成為完整的人”
“
我常說,醫學是一場接力賽。這樣說是因為兩方面。第一,在一定時期內,醫學有其局限性。今天它發展到這一步,我就只能認識到這裡,病因是什麼、要怎麼治,我真的沒有這個認知和處理能力。但隨著認識的加深和科學的進步,當這些病、這些基因被查明、歸類,特殊的疾病就再特殊了。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歷史的長河裡,疾病不會終結,醫學和科學的進步也永遠不會停止。所以,對醫學的好奇心、激情,對生命發自心底的敬畏,是醫學永恆的動力,也是你們一生從事醫學、做好醫生的動力。所以,那些僅僅把醫生當成一份賺錢的工作的人,你們可能只能做一名一般的醫生而已。
”
不要總是滿足於“吃老本”
“
於是我想到,中國有如此厚重的文化積累,卻缺乏自然科學的重大發明。我們古代有四大發明,但是相比較後來電的、蒸汽的、電腦網路的發明,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所以我還是想說,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短板。這個短板,就是創新教育的不足。大家總是滿足於“吃老本”,習慣“拿來主義”。事實上,一個人一輩子重複做了一萬件青銅器,和一個人一輩子畫了半壁空前絕後的壁畫兩者之間,誰更被歷史記住,是一件很容易判斷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