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牡荊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陶弘景。

【拼音名】Mǔ Jīnɡ Zǐ

【英文名】Fruit of Hempleaf Negundo Chastertree

【別名】小荊實、牡荊實、荊條果、黃荊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牡荊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 (Sieb. Et Zucc.) Hand.-Mazz.[V.cannabifolia Sieb.et Zucc.;V.negundo L.f.intermedia Pei]

採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 用手搓下, 揚淨, 曬乾。

【原形態】牡荊,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植株高1-5m。 多分枝, 具香味。 小枝四棱形, 綠色, 被粗毛, 老枝褐色, 圓形。 掌狀複葉, 對生;小葉5, 稀為3, 中間1枚最大;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 基部楔形, 邊緣具粗鋸齒, 先端漸尖, 表面綠色, 背面淡綠色, 通常被柔毛。 圓錐花序頂生, 長10-20cm;花萼鐘狀, 先端5齒裂;花冠淡紫色, 先端5裂, 二唇形。 果實球形, 黑色。

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低向陽的山坡路邊或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東及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圓錐形或卵形, 上端略大而平圓, 有花柱脫落的凹痕, 下端稍尖。 長約3mm, 直徑2-3mm。 宿萼灰褐色, 密被灰白色細絨毛, 包被整個果實的2/3或更多, 萼筒先端5齒裂, 外面有5-10條脈紋。 果實表面棕褐色, 堅硬, 不易破碎。 斷面果實較厚, 棕黃色, 4室, 每室有黃白色種子1枚或不育。 氣香, 味苦、澀。 以顆粒飽滿、氣香者為佳。

【化學成份】牡荊子含丁香酸(syryngic acid), 香草酸(vanillic acid), 牡荊木脂素(vitexlignan), 以及棕櫚酸(palmitic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油酸(ole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acid0。 還含揮發油, 主要存在於宿萼中, 含量約為 0.05%。

【性味】味苦;辛;性溫

【歸經】歸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化濕祛痰;止咳平喘;理氣止痛。

主咳嗽氣喘;胃痛;泄瀉;痢疾;疝氣痛;腳氣腫脹;白帶;白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或研末;或浸酒。

【注意】1.惡石膏。 2.病非幹外邪者一概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