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立秋養生有八忌 可多食酸、甘味食物

編者按:今年8月7日為立秋, 這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 秋天來臨。 雖有“秋老虎”的餘威, 但總體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今天, 我們就和大家聊聊立秋養生的那些事兒。

【養生篇】

白天防暑早晚防寒

立秋乃初秋之季, 之後還有十餘天的三伏天, 白天雖炎熱, 可早晚已經開始感覺涼爽, 而此時, 人們該注意白天防暑, 早晚防寒, 早晚防寒尤其重要。 因為白天的炎熱會讓人們以為此時仍是炎熱的夏季, 而此時冷熱更迭, 燥風秋雨頻襲, 早晚溫差變大, 若衣物加得不及時, 涼席過涼, 仍過多飲食生冷食物, 吹空調、吹風扇,

就極易受寒涼。

另外還要注意保暖下肢和足部, 免得寒從足下生, 導致腹部臟器的氣血失調, 引發身體各種不適, 患上或加重胃疾。

此外, 作息方面要“早臥早起, 與雞俱興”, 使人體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 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

立秋是秋天的開始, 人體代謝與自然界一樣進入陽消陰長的狀態。 此時, 精神調養切忌悲憂傷感, 即使遇到傷感的事, 也應主動予以排解, 要做到內心寧靜, 心情舒暢。

逐漸增量避免過度出汗

立秋過後, 天氣開始涼爽舒怡, 此時我們可以選擇慢跑、散步、爬山、羽毛球等運動, 並逐漸增大運動量, 但仍應避免過度出汗。

秋季很多多發病都與立秋天氣轉涼有關, 此時哮喘病、過敏性鼻炎最易復發,

有體弱過敏性疾病的人, 對溫度變化敏感, 適應能力較弱, 極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 所以, 有此病史者要注意根據天氣冷暖加減衣物, 加強體育鍛煉, 同時要特別注意自身陽氣的補足。 在冷秋及寒冬到來之時, 自身陽氣充足才不至於被寒邪侵襲, 正所謂“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詳細】

【飲食篇】

立秋可多食酸、甘味食物

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 飲食方面“秋不食辛辣”, 少吃辛辣食物, 順應自然界的變化。 同時, 立秋濕熱交蒸, 飲食宜以健脾祛濕、益胃生津為法。 可多食酸、甘味食物, 佐以苦味食物, 如胡蘿蔔、番茄、冬瓜、蓮藕、豆角、玉米、葡萄、黃花梨、龍眼、水蜜桃、鳳梨、哈密瓜等, 同時可以多食些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乳品等柔潤食物,

以益胃生津。

另外, 秋季陰氣強、陽氣弱, 腸胃的免疫力下降, 病邪容易乘虛而入, 對原有胃潰瘍等胃部疾患者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 飲食應定量定時, 少食冷飲和瓜果, 不吃過熱、過硬、過辣、難消化的刺激性食物。 【詳細】

立秋後不妨喝三湯

隨著立秋節氣的到來, 天氣逐漸開始乾燥, 中醫認為燥邪最易傷肺, 所以感興趣的讀者朋友不妨試試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王東旭副主任中醫師推薦的立秋三湯食療方, 有助於潤肺降火哦。

▲蓮子百合湯

做法及功效:蓮子15克、幹百合15克、雞蛋1個、白糖適量。 將蓮子去芯, 與百合同放在砂鍋內, 加適量清水, 文火煮至蓮子肉爛, 再加入雞蛋、白糖。 雞蛋煮熟後即可食用。 可補益脾胃、潤肺,

寧心安神。

▲雪梨銀耳湯

做法及功效:雪梨1只,水發銀耳30克,貝母5克, 白糖適量。 將水發銀耳去根、去雜洗淨, 撕成小片;將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多塊。 將銀耳片、雪梨塊、貝母、白糖同放在燉皿內上籠蒸30-40分鐘, 取出, 即可裝盤食。 此湯滋陰清肺、消痰降火。

▲芝麻木耳湯

做法及功效:把10克左右的黑芝麻炒熟, 與用溫水發泡好的木耳一起放在鍋裡, 加水煎煮, 煎煮好可加一點白糖, 分幾次食用。 芝麻具有良好的潤燥作用, 尤適用於大便乾燥者。 【詳細】

立秋適合吃的果蔬

▲立秋吃黃瓜

夏天天氣炎熱, 能量消耗較大, 人們普遍食欲不振, 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 到了秋天, 天氣轉涼, 人們的味覺增強, 食欲大振, 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 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

再加上氣候宜人, 使人睡眠充足, 汗液減少。 在秋季, 人們稍不小心, 體重就會增加, 這對於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 所以, 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 “減秋膘”吃黃瓜是不錯的選擇。

▲立秋吃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 立秋吃茄子。 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 在這個季節吃些茄子能降“火氣”, 除秋燥。 而秋天剛收成的茄子被稱為“秋茄”, 帶有獨特的清香, 口感細嫩, 因此風味比普通茄子更勝一籌。 中醫認為, 茄子性涼、味甘, 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祛風通絡、寬腸利氣等功能。

▲立秋吃南瓜

立秋人們要吃南瓜, 此食物被認為是“搶秋膘”的首選食物。 這是由於入秋以後, 氣候乾燥, 皮膚黏膜水分加速蒸發, 身體容易出現燥熱情形。

而南瓜具有潤燥的功效, 同時能給人以飽腹感, 認為吃了南瓜能夠儲備過冬的能量。 中醫認為, 南瓜性溫味甘, 入脾、胃經, 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的功能。 【詳細】

【注意事項】

抵抗力低下者易“秋傷”

據瞭解, 從季節養生角度看, 秋季最宜養肺。 秋季較為乾燥, 而肺不耐寒熱, 肺通過鼻與外界相通, 故很容易被秋燥所傷。 所以在秋季, 乾燥是傷害肺臟的一個主要原因。 此外呼吸道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器官, 從鼻腔到氣管再到肺部, 秋季由於早晚比較涼、溫差比較大, 乾冷的空氣容易侵害和損傷粘膜導致呼吸道疾病。 如果秋燥傷肺, 則冬季來臨時易出現肺系疾病。

而對於秋燥傷肺的易感人群, 多為老年人、兒童、體弱者、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糖尿病、心臟病患者;還有長期疲勞、生活不規律等所致的亞健康狀態者, 這些人由於抵抗力低下,對季節變化的適應能力弱,因此容易被秋季的燥邪所傷。同時因為經過炎夏酷暑,消耗了大量體力和精力。所以為了增強體質,秋季應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調補,特別是加強對肺臟的調養。

飲食要結合個人體質

秋天燥邪為盛,最易傷人肺陰。此時可以通過食療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的功效。

首先要適當保暖、避風寒,不吃喝冰冷食物飲料。飲食養肺應多吃烏骨雞、豬肺、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梨等,但要結合個人體質、腸胃功能酌量選用。白木耳有補肺潤燥之功能,胡桃有補腎安神之效,秋季服用更有療效。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藥搭配則功效更佳。

當然,有市民常說“貼秋膘”,也就是說秋季要適當進補,醫生表示:由於剛立秋,天氣還保留著暑氣,此時不宜立即進補,最好吃清淡的食物。【詳細】

立秋養生切記這八忌

中醫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夏無病三分虛,入秋調理有八忌”,秋季進補正當時,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八忌:

一忌無病亂補。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用膳物件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四忌凡補必肉。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五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六忌重“進”輕“出”。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七忌恒“補”不變。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八忌越貴越補。“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詳細】

這些人由於抵抗力低下,對季節變化的適應能力弱,因此容易被秋季的燥邪所傷。同時因為經過炎夏酷暑,消耗了大量體力和精力。所以為了增強體質,秋季應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調補,特別是加強對肺臟的調養。

飲食要結合個人體質

秋天燥邪為盛,最易傷人肺陰。此時可以通過食療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的功效。

首先要適當保暖、避風寒,不吃喝冰冷食物飲料。飲食養肺應多吃烏骨雞、豬肺、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梨等,但要結合個人體質、腸胃功能酌量選用。白木耳有補肺潤燥之功能,胡桃有補腎安神之效,秋季服用更有療效。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藥搭配則功效更佳。

當然,有市民常說“貼秋膘”,也就是說秋季要適當進補,醫生表示:由於剛立秋,天氣還保留著暑氣,此時不宜立即進補,最好吃清淡的食物。【詳細】

立秋養生切記這八忌

中醫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夏無病三分虛,入秋調理有八忌”,秋季進補正當時,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八忌:

一忌無病亂補。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用膳物件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四忌凡補必肉。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五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六忌重“進”輕“出”。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七忌恒“補”不變。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八忌越貴越補。“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詳細】